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结构振动控制概述 | 第12-16页 |
1.2.1 基础隔震 | 第12页 |
1.2.2 消能减震 | 第12-13页 |
1.2.3 主动控制 | 第13-14页 |
1.2.4 半主动控制 | 第14-15页 |
1.2.5 智能控制 | 第15-16页 |
1.3 智能控制算法概述 | 第16-18页 |
1.3.1 模糊控制算法 | 第17页 |
1.3.2 神经网络控制 | 第17-18页 |
1.3.3 遗传算法 | 第18页 |
1.4 文中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压电摩擦阻尼器的设计与力学性能研究 | 第19-31页 |
2.1 压电陶瓷驱动器概述 | 第19-20页 |
2.1.1 压电机理 | 第19页 |
2.1.2 压电陶瓷驱动器分类 | 第19-20页 |
2.2 摩擦耗能器概述 | 第20-21页 |
2.3 新型压电摩擦阻尼器构造设计与工作原理 | 第21-23页 |
2.3.1 新型压电摩擦阻尼器的设计 | 第21-22页 |
2.3.2 新型压电摩擦阻尼器的特点及工作原理 | 第22-23页 |
2.4 新型压电摩擦阻尼器的阻尼力模型 | 第23-25页 |
2.5 新型压电摩擦阻尼器的理论出力 | 第25-26页 |
2.5.1 压电陶瓷驱动器简介 | 第25-26页 |
2.5.2 理论出力计算与分析 | 第26页 |
2.6 新型压电摩擦阻尼器的力学性能试验 | 第26-30页 |
2.6.1 试验装置 | 第26-27页 |
2.6.2 摩擦系数的测试 | 第27页 |
2.6.3 出力性能试验 | 第27-3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输变电塔结构模型及振动控制算法 | 第31-47页 |
3.1 输变电塔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31-32页 |
3.2 结构运动状态方程 | 第32-33页 |
3.3 半主动控制算法 | 第33-34页 |
3.4 模糊控制算法 | 第34-42页 |
3.4.1 模糊控制系统基本理论 | 第34页 |
3.4.2 两种基本的模糊推理模型 | 第34-37页 |
3.4.3 基于 Mamdani 模型的模糊控制器 | 第37-42页 |
3.5 规则自调整的模糊自适应控制 | 第42-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4 基于压电摩擦阻尼器的自调整模糊控制仿真分析 | 第47-59页 |
4.1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47-51页 |
4.2 SIMULINK 数值模拟系统的建立 | 第51-52页 |
4.3 输变电塔模型结构的模糊控制仿真分析 | 第52-57页 |
4.3.1 计算模型 | 第52-53页 |
4.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3-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5 振动台试验研究 | 第59-67页 |
5.1 试验模型的建立 | 第59-60页 |
5.1.1 输变电塔结构模型的设计 | 第59页 |
5.1.2 阻尼器的安装 | 第59-60页 |
5.2 试验装置及设备 | 第60-61页 |
5.3 传感器与应变片布置 | 第61-62页 |
5.4 试验控制系统 | 第62页 |
5.5 试验工况 | 第62-63页 |
5.6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3-6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67-68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