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1.2.1 植被恢复 | 第13-15页 |
1.2.2 土壤水分 | 第15-16页 |
1.2.3 土壤水分有效性 | 第16-17页 |
1.2.4 地表径流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1 降雨特征 | 第18页 |
1.3.2 植被特征 | 第18页 |
1.3.3 土壤持水能力和水分有效性 | 第18页 |
1.3.4 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 | 第18页 |
1.3.5 土壤水分补给深度对降雨的响应 | 第18页 |
1.3.6 地表径流对植被与降雨的响应 | 第18页 |
1.4 研究区概况 | 第18-19页 |
1.5 样地选择 | 第19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退耕坡面的降雨特征 | 第21-30页 |
2.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2.1.1 降雨数据的观测与收集 | 第21页 |
2.1.2 降水年型划分 | 第21-22页 |
2.1.3 降雨等级划分 | 第22页 |
2.1.4 数据分析 | 第2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9页 |
2.2.1 研究区降水的年际变化 | 第22-23页 |
2.2.2 实验区雨季降雨月变化特征 | 第23-25页 |
2.2.3 实验区降雨量级变化特征 | 第25-28页 |
2.2.4 实验区最大时段雨量特征 | 第28-29页 |
2.3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退耕坡面植物群落特征 | 第30-38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3.1.1 植被调查 | 第30页 |
3.1.2 数据分析 | 第3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6页 |
3.2.1 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特征 | 第30-32页 |
3.2.2 植物群落的盖度变化特征 | 第32-36页 |
3.3 讨论 | 第36页 |
3.4 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土壤的持水能力和水分有效性 | 第38-53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4.1.1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 | 第38页 |
4.1.2 土壤持水能力与有效性分析 | 第38-39页 |
4.1.3 土壤水分监测 | 第39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3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4.2.1 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 第39-41页 |
4.2.2 不同植物群落比水容量 | 第41-42页 |
4.2.3 不同植被群落土壤持水性 | 第42-44页 |
4.2.4 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水分有效性 | 第44-46页 |
4.3 讨论 | 第46-52页 |
4.4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退耕坡面土壤水分差异性 | 第53-65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53页 |
5.1.1 数据采集 | 第53页 |
5.1.2 数据分析 | 第53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5.2.1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垂直变异 | 第53-54页 |
5.2.2 不同年份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特征 | 第54-56页 |
5.2.3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差异性 | 第56页 |
5.2.4 不同年份土壤水分差异性 | 第56-58页 |
5.3 讨论 | 第58-60页 |
5.4 小结 | 第60-65页 |
第六章 土壤水分补给深度对植被与降雨的响应 | 第65-70页 |
6.1 研究方法 | 第65页 |
6.1.1 降雨对土壤水分补给深度的确定 | 第65页 |
6.1.2 数据分析 | 第65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65-67页 |
6.2.1 不同降雨条件对土壤水分的补给 | 第65-67页 |
6.2.2 土壤水分补给深度与降雨和植被指标的相关性 | 第67页 |
6.3 讨论 | 第67-68页 |
6.4 小结 | 第68-70页 |
第七章 坡面产流对植被与降雨的响应 | 第70-80页 |
7.1 研究方法 | 第70-71页 |
7.1.1 样品采集 | 第70页 |
7.1.2 数据分析 | 第70-71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71-77页 |
7.2.1 不同年份产流降雨特征 | 第71页 |
7.2.2 不同植被类型产流特征 | 第71-72页 |
7.2.3 不同降雨等级产流差异性 | 第72-75页 |
7.2.4 不同等级降雨条件下产流稳定性 | 第75-76页 |
7.2.5 降雨与植被对坡面产流的影响 | 第76-77页 |
7.2.6 坡面产流与土壤水分补给深度的关系 | 第77页 |
7.3 讨论 | 第77-79页 |
7.4 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八章 主要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附录 物种拉丁名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作者简介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