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文明行为及教育研究--以上海市某区为例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15-17页 |
一、关于农民 | 第15-16页 |
二、关于市民 | 第16-17页 |
三、关于新市民 | 第17页 |
第三节 文献研究综述 | 第17-26页 |
一、关于市民素质的研究 | 第17-21页 |
二、关于市民化的研究 | 第21-22页 |
三、关于市民文明行为教育的研究 | 第22-26页 |
第二章 新市民文明行为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26-40页 |
第一节 人类行为界定及特征 | 第26-29页 |
一、人类行为的界定 | 第26-27页 |
二、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 | 第27-29页 |
第二节 社会认知与行为 | 第29-32页 |
一、社会认知的界定 | 第29-30页 |
二、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三、社会认知与行为的启示 | 第31-32页 |
第三节 社会态度与行为 | 第32-35页 |
一、社会态度的界定 | 第32-33页 |
二、社会态度的结构 | 第33-34页 |
三、影响态度的因素 | 第34页 |
四、社会态度与行为的启示 | 第34-35页 |
第四节 社会角色与行为 | 第35-40页 |
一、社会角色的界定 | 第35-36页 |
二、社会角色认知过程 | 第36-38页 |
三、角色冲突 | 第38-39页 |
四、社会角色与行为的启示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新市民文明行为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40-61页 |
第一节 问卷设计与发放 | 第40-41页 |
一、问卷设计 | 第40-41页 |
二、问卷发放 | 第41页 |
第二节 新市民文明行为现状调查统计分析 | 第41-50页 |
一、总体状况 | 第41-42页 |
二、文明行为状况 | 第42-49页 |
三、产生不良文明行为原因的自我认识 | 第49-50页 |
四、对提升文明行为素质的态度及意见 | 第50页 |
第三节 新市民文明行为特点及原因分析 | 第50-61页 |
一、新市民文明行为特点 | 第50-53页 |
二、新市民文明行为特点的原因分析 | 第53-61页 |
第四章 关于新市民文明行为教育的若干思考 | 第61-78页 |
第一节 长期性与紧迫性关系问题的思考 | 第61-63页 |
第二节 教育性与惩罚性关系问题的思考 | 第63-67页 |
第三节 自我发展与政府培育关系问题的思考 | 第67-73页 |
第四节 国际化与本土化关系问题的思考 | 第73-78页 |
附录 | 第78-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后记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