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4-3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7页 |
1.2.1 纳米TiO_2光催化材料概述 | 第15-16页 |
1.2.2 TiO_2薄膜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 第16-18页 |
1.2.3 TiO_2薄膜光催化材料的改性 | 第18-22页 |
1.2.4 TiO_2薄膜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 | 第22-24页 |
1.2.5 TiO_2薄膜光催化降解污染物 | 第24-26页 |
1.2.6 TiO_2光催化材料生态风险评价 | 第26-27页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7-3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7-2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43页 |
2.1 材料和试剂 | 第31-32页 |
2.2 仪器与设备 | 第32-33页 |
2.3 TiO_2薄膜电极的制备 | 第33-34页 |
2.4 TiO_2薄膜电极结构性能表征方法 | 第34-36页 |
2.4.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 第34页 |
2.4.2 X射线衍射(XRD) | 第34-35页 |
2.4.3 拉曼光谱(Raman) | 第35页 |
2.4.4 X射线电子能谱(XPS) | 第35页 |
2.4.5 电子自旋共振(ESR) | 第35页 |
2.4.6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UV-vis-NIR) | 第35页 |
2.4.7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5-36页 |
2.5 TiO_2薄膜电极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 | 第36-38页 |
2.5.1 实验装置 | 第36-37页 |
2.5.2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2.6 TiO_2薄膜电极光电催化降解污染物 | 第38-39页 |
2.6.1 实验装置 | 第38页 |
2.6.2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2.7 TiO_2薄膜电极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 第39-42页 |
2.7.1 TiO_2薄膜电极对水稻的植物毒性研究 | 第39-41页 |
2.7.2 TiO_2薄膜电极对斑马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 第41-42页 |
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2-43页 |
3 太阳光响应型TiO_2薄膜电极的制备及生长机理 | 第43-61页 |
3.1 TiO_2薄膜电极的形貌结构 | 第43-47页 |
3.1.1 电解液体系对形貌结构的影响 | 第43-44页 |
3.1.2 阳极氧化电位对形貌结构的影响 | 第44-46页 |
3.1.3 阳极氧化时间对形貌结构的影响 | 第46-47页 |
3.2 TiO_2薄膜电极的晶型 | 第47-50页 |
3.2.1 煅烧温度对TiO_2薄膜电极晶型的影响 | 第47-48页 |
3.2.2 煅烧方式对TiO_2薄膜电极晶型的影响 | 第48-50页 |
3.3 TiO_2薄膜电极的化学组态 | 第50-51页 |
3.4 TiO_2薄膜电极的晶格缺陷 | 第51-52页 |
3.5 TiO_2薄膜电极的光吸收性能 | 第52-53页 |
3.6 TiO_2薄膜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 第53-55页 |
3.7 TiO_2薄膜电极的生长机理 | 第55-57页 |
3.8 TiO_2薄膜电极的太阳光响应机制 | 第57-59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4 太阳光响应型TiO_2薄膜电极光电催化制氢性能与机制 | 第61-70页 |
4.1 阴极材料对光电催化制氢的影响 | 第61-62页 |
4.2 电解液对光电催化制氢的影响 | 第62页 |
4.3 阳极氧化电解液体系对光电催化制氢的影响 | 第62-63页 |
4.4 阳极氧化电压和时间对光电催化制氢的影响 | 第63-64页 |
4.5 煅烧温度和煅烧方式对光电催化制氢的影响 | 第64-65页 |
4.6 光源对光电催化制氢的影响 | 第65-66页 |
4.7 薄膜电极光电催化制氢的稳定性 | 第66-67页 |
4.8 薄膜电极光电催化制氢机制 | 第67-68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5 太阳光响应型TiO_2薄膜电极光电催化降解污染物性能与机制 | 第70-81页 |
5.1 非光电催化过程对MO降解的影响 | 第70页 |
5.2 电解液体系对MO降解的影响 | 第70-71页 |
5.3 氧化电压和时间对MO降解的影响 | 第71-72页 |
5.4 煅烧温度和煅烧方式对MO降解的影响 | 第72-73页 |
5.5 外加偏压 | 第73-74页 |
5.6 溶液初始PH值 | 第74页 |
5.7 动力学分析 | 第74-75页 |
5.8 总有机碳去除率 | 第75-76页 |
5.9 薄膜电极光电催化稳定性能 | 第76页 |
5.10 薄膜电极光电催化降解实际印染废水 | 第76-77页 |
5.11 薄膜电极光电催化降解机制 | 第77-79页 |
5.12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6 太阳光晌应型TiO_2薄膜电极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 第81-94页 |
6.1 TiO_2薄膜电极对水稻的植物毒性研究 | 第81-92页 |
6.1.1 TiO_2薄膜电极对水稻种子萌芽的影响 | 第81-83页 |
6.1.2 TiO_2薄膜电极处理对水稻幼苗形态建成的影响 | 第83-88页 |
6.1.3 TiO_2薄膜电极对水稻幼苗生理特征的影响 | 第88-92页 |
6.2 TiO_2薄膜电极对斑马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 第92-9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7 论文结论与展望 | 第94-9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94-96页 |
7.2 创新点 | 第96-97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0-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