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4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9-2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9-21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2-36页 |
一、产业结构演变研究 | 第22-26页 |
二、城市与区域弹性研究 | 第26-35页 |
三、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36-43页 |
一、研究内容与拟解决关键问题 | 第36-38页 |
二、研究方案 | 第38-41页 |
三、创新点 | 第41-43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理论问题 | 第43-55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43-48页 |
一、老工业城市概念与内涵 | 第43-46页 |
二、城市产业结构研究理论框架 | 第46-47页 |
三、弹性概念及演变历程 | 第47-48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第48-51页 |
一、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 第48-49页 |
二、产业结构理论 | 第49-50页 |
三、生命周期理论 | 第50页 |
四、路径依赖理论 | 第50-51页 |
五、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 第51页 |
第三节 演化弹性理论视角下产业结构演变分析框架 | 第51-55页 |
第三章 沈阳市产业结构演变的比较分析 | 第55-84页 |
第一节 沈阳老工业城市的建设回顾与改造历程 | 第55-57页 |
一、建设综合型老工业城市的初始条件 | 第55-56页 |
二、沈阳老工业城市的改造历程 | 第56-57页 |
第二节 三次产业构成变动比较分析 | 第57-62页 |
一、第二产业比重变动比较 | 第57-59页 |
二、第三产业比重变动比较 | 第59-60页 |
三、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值变动比较 | 第60-62页 |
第三节 第二产业内部构成的变动比较分析 | 第62-75页 |
一、按轻重工业分工业内部构成的变动比较 | 第62-65页 |
二、按所有制分工业内部构成的变动比较 | 第65-71页 |
三、按企业规模结构分工业内部构成的变动比较 | 第71-75页 |
第四节 第三产业内部构成的变动比较分析 | 第75-82页 |
一、基于四分法划分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比较 | 第75-80页 |
二、主要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变动比较 | 第80-82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82-84页 |
第四章 沈阳市产业增长弹性与产业结构响应 | 第84-101页 |
第一节 产业增长弹性视角下的产业结构响应分析框架 | 第84-89页 |
一、分析模型 | 第84-86页 |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86-89页 |
第二节 沈阳市经济弹性特征及产业结构响应 | 第89-99页 |
一、经济增长的弹性特征与比较 | 第89-91页 |
二、产业增长的弹性特征及结构响应 | 第91-94页 |
三、新老路径适应能力变化特征及结构响应 | 第94-99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99-101页 |
第五章 沈阳市产业关联与产业结构演变的路径创造 | 第101-116页 |
第一节 产业关联与新产业生成 | 第101-104页 |
一、区域新产业生成的界定 | 第101页 |
二、路径创造类型 | 第101页 |
三、产业关联与路径创造 | 第101-104页 |
第二节 路径创造的识别方法 | 第104-106页 |
一、产业关联测度方法 | 第104页 |
二、路径依赖与路径突破的界定方法 | 第104-106页 |
第三节 路径突破还是路径依赖 | 第106-115页 |
一、数据来源 | 第106页 |
二、按全部类型企业数据的产业结构演变的路径创造 | 第106-109页 |
三、按不同登记类型企业数据的产业结构演变的路径创造 | 第109-115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六章 沈阳市企业动态与产业结构变化特征 | 第116-136页 |
第一节 企业动态与产业结构演变 | 第116-120页 |
一、企业动态 | 第116-117页 |
二、数据来源与企业动态解释 | 第117-120页 |
第二节 企业进入退出与结构变化 | 第120-134页 |
一、企业进入退出与产业结构变化 | 第120-124页 |
二、企业进入退出与产业空间结构变化 | 第124-130页 |
三、企业进入退出与产业市场主体类型结构变化 | 第130-134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七章 沈阳市产业适应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变 | 第136-153页 |
第一节 产业适应发展过程分析框架 | 第136-139页 |
一、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循环过程 | 第136-137页 |
二、产业发展的适应主体 | 第137-138页 |
三、产业发展的外部扰动分析 | 第138页 |
四、产业适应发展概念框架 | 第138-139页 |
第二节 产业适应发展过程与结构变化 | 第139-151页 |
一、分析指标的选取 | 第139-140页 |
二、产业发展适应性循环阶段划分 | 第140-143页 |
三、不同阶段产业适应过程与结构变化 | 第143-151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151-153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3-158页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53-156页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第156-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7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67-168页 |
致谢 | 第168-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