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多形态标志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绪论 | 第10-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页 | 
|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 第1章 数字信息时代品牌形象设计新发展 | 第15-20页 | 
| 1.1 数字信息时代设计环境的变化 | 第15-18页 | 
| 1.1.1 传播媒介的改变 | 第15-16页 | 
| 1.1.2 CI体系的改变与拓展 | 第16-17页 | 
| 1.1.3 用户体验至上(以苹果公司为例) | 第17-18页 | 
| 1.2 品牌形象的数字化 | 第18-20页 | 
| 1.2.1 品牌形象数字化的概念 | 第18页 | 
| 1.2.2 品牌形象数字化的特征 | 第18-20页 | 
| 第2章 数字信息时代多形态标志概述 | 第20-25页 | 
| 2.1 什么是多形态标志 | 第20-21页 | 
| 2.2 数字信息时代与多形态标志的关联性 | 第21页 | 
| 2.3 数字信息时代多形态标志的特点 | 第21-25页 | 
| 第3章 多形态标志的发展条件 | 第25-36页 | 
| 3.1 多形态标志的理论支持 | 第25-33页 | 
| 3.1.1 多形态标志与形式 | 第25-27页 | 
| 3.1.2 格式塔的启示 | 第27-29页 | 
| 3.1.3 多形态标志与整体效应 | 第29-33页 | 
| 3.2 多形态标志的技术支持 | 第33-34页 | 
| 3.3 多形态标志的市场支持 | 第34-36页 | 
| 第4章 多形态标志设计的前景与挑战 | 第36-39页 | 
| 4.1 多形态标志设计的前景 | 第36-37页 | 
| 4.1.1 迎合时代发展潮流 | 第36-37页 | 
| 4.1.2 多形态标志优势 | 第37页 | 
| 4.2 多形态标志设计的挑战 | 第37-39页 | 
| 4.2.1 传统标志设计理念的束缚 | 第37-38页 | 
| 4.2.2 可参考案例不多 | 第38页 | 
| 4.2.3 推广成本较高 | 第38-39页 | 
| 第5章 多形态标志设计的方法 | 第39-46页 | 
| 5.1 容器法 | 第39-40页 | 
| 5.2 重组法 | 第40-41页 | 
| 5.3 图案法 | 第41-42页 | 
| 5.4 生长法 | 第42-43页 | 
| 5.5 参与法 | 第43-44页 | 
| 5.6 原型法 | 第44-46页 | 
| 第6章 以毕业设计为例设计制作多形态标志 | 第46-53页 | 
| 6.1 容器式的多形态标志设计 | 第46-48页 | 
| 6.2 重组式的多形态标志设计 | 第48页 | 
| 6.3 图案式的多形态标志设计 | 第48-49页 | 
| 6.4 生长式的多形态标志设计 | 第49-51页 | 
| 6.5 参与式的多形态标志设计 | 第51-52页 | 
| 6.6 原型式的多形态标志设计 | 第52-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 附录 | 第56-5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