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活安宁权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2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二、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 | 第9-12页 |
第一章 生活安宁权的基本理论问题 | 第12-34页 |
第一节 生活安宁权的内涵、外延和特征 | 第12-22页 |
一、生活安宁权的内涵 | 第12-16页 |
二、生活安宁权的外延 | 第16-17页 |
三、生活安宁权的特征 | 第17-22页 |
第二节 生活安宁权与其他人格权之界限 | 第22-34页 |
一、生活安宁权与名誉权 | 第22-24页 |
二、生活安宁权与人身自由权 | 第24-25页 |
三、生活安宁权与环境权 | 第25-26页 |
四、生活安宁权与相邻权 | 第26-28页 |
五、生活安宁权与休息权 | 第28-29页 |
六、生活安宁权与隐私权 | 第29-34页 |
第二章 侵害生活安宁权之类型及认定 | 第34-44页 |
第一节 侵害生活安宁权之类型 | 第34-41页 |
一、骚扰 | 第34-39页 |
二、虚假信息告知 | 第39-40页 |
三、不可量物侵害 | 第40-41页 |
第二节 侵害生活安宁权的构成要件 | 第41-44页 |
一、侵害行为 | 第41-42页 |
二、过错 | 第42页 |
三、侵害结果 | 第42-43页 |
四、因果关系 | 第43-44页 |
第三章 生活安宁权保护之域外考察 | 第44-47页 |
第一节 美国模式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德国模式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我国生活安宁权保护之前瞻 | 第47-55页 |
第一节 设立生活安宁权 | 第47-49页 |
一、以人为本的伦理要求 | 第47-48页 |
二、人格权体系发展的价值需求 | 第48-49页 |
三、司法实践的法制需求 | 第49页 |
第二节 保护生活安宁权的立法模式选择 | 第49-51页 |
第三节 未来民法典中生活安宁权的立法建议 | 第51-55页 |
一、建议条文 | 第52-53页 |
二、对建议条文的说明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后记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