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9页 |
Content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 第13-15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1.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2 文化遗产传播及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24页 |
2.1 文化遗产 | 第19-20页 |
2.2 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 | 第20-21页 |
2.3 文化遗产传播 | 第21-23页 |
2.4 群体与团体 | 第23-24页 |
3 问卷调查:杭州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调查 | 第24-35页 |
3.1 问卷设计与发放 | 第24-25页 |
3.1.1 问卷设计 | 第24-25页 |
3.2 问卷内容及调查结果 | 第25-30页 |
3.2.1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力量组成及对比” | 第25-26页 |
3.2.2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现状” | 第26-27页 |
3.2.3 “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与动力” | 第27-30页 |
3.3 调查问卷的误差与来源 | 第30页 |
3.4 调查问卷分析 | 第30-35页 |
4 新浪微博账号“遗产小道”的运营分析 | 第35-46页 |
4.1 相关概念论述 | 第35-37页 |
4.1.1 微博 | 第35-36页 |
4.1.2 @遗产小道 | 第36-37页 |
4.2 @遗产小道微博分析 | 第37-44页 |
4.2.1 @遗产小道概况 | 第37页 |
4.2.2 日常运营分析 | 第37-38页 |
4.2.3 粉丝构成分析 | 第38-40页 |
4.2.4 微博内容分析 | 第40-42页 |
4.2.5 微博线上互动分析 | 第42页 |
4.2.6 微博活动分析 | 第42-44页 |
4.3 对该微博账号运营的整体分析 | 第44-46页 |
5 群体参与文化遗产传播的问题与缺陷 | 第46-50页 |
5.1 缺乏持久可靠的资金来源与法律保障 | 第46-47页 |
5.2 缺乏参与渠道,参与形式较为单一 | 第47-48页 |
5.3 群体的约束力不强,导致参与缺乏长久性 | 第48-49页 |
5.4 微博传播缺乏专业的营销团队,影响力不大 | 第49-50页 |
6 群体参与文化遗产传播的策略 | 第50-62页 |
6.1 文化遗产传播要动员全社会参与 | 第50-52页 |
6.1.1 认清文化遗产传播重要性 | 第50-51页 |
6.1.2 加强文化遗产传播,要“分而治之” | 第51-52页 |
6.2 转化“普通力量”,鼓励和引导“热心力量”参与 | 第52-55页 |
6.2.1 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传播现状 | 第52-54页 |
6.2.2 社会力量发展趋势 | 第54-55页 |
6.3 拓宽文化遗产传播参与渠道,鼓励多种形式参与 | 第55-57页 |
6.3.1 NGO | 第55-56页 |
6.3.2 基金会 | 第56-57页 |
6.4 重视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使用,增强微博运营的专业性与针对性 | 第57-60页 |
6.4.1 进行微博实名认证,增加微博的可信度 | 第57-58页 |
6.4.2 建立专业的微博运营团队,使文化遗产微博运营常态化 | 第58-59页 |
6.4.3 所发布的微博内容在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力求专业化 | 第59-60页 |
6.5 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合力保护文化遗产 | 第60-62页 |
6.5.1 增加文化遗产在传统媒体上的曝光量 | 第60页 |
6.5.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多方位多角度传递文化遗产价值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