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三峡消落带简介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1 三峡库区土壤Cd含量特征 | 第14页 |
1.3.2 评价方法 | 第14-15页 |
1.3.3 三峡库区Cd的来源 | 第15-16页 |
1.3.4 Cd的地球化学行为特征 | 第16-17页 |
1.3.5 土壤胶体对重金属迁移行为的影响 | 第17-18页 |
1.4 研究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和水力学性质特征 | 第20-26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21页 |
2.2 样品采集 | 第21页 |
2.3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 第21页 |
2.4 土壤水力学性质测定 | 第21-22页 |
2.5 结果分析 | 第22-2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消落带土壤Cd形态提取及污染特性 | 第26-37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散土Cd形态提取实验 | 第26-27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3.2.3 检测 | 第27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29页 |
3.4 Cd总量分布情况 | 第29-31页 |
3.5 土壤Cd污染评价 | 第31-34页 |
3.5.1 地累积指数评价法 | 第31-32页 |
3.5.2 RAC法 | 第32页 |
3.5.3 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 第32-33页 |
3.5.4 评价结果 | 第33-34页 |
3.6 外源添加Cd对Cd赋存形态的影响 | 第34-35页 |
3.6.1 Cd污染散土的准备 | 第34页 |
3.6.2 实验方法及检测 | 第34页 |
3.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Cd在土壤中的迁移行为室内实验 | 第37-53页 |
4.1 引言 | 第37-38页 |
4.2 土壤水势计的原理 | 第38页 |
4.3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38-40页 |
4.3.1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4.3.2 实验方法 | 第39页 |
4.3.3 饱和阶段模拟降雨 | 第39-40页 |
4.3.4 田间持水量阶段模拟降雨 | 第40页 |
4.3.5 干旱阶段模拟降雨 | 第40页 |
4.4 水样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40-41页 |
4.4.1 测定指标 | 第40-41页 |
4.4.2 测定方法 | 第41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41-50页 |
4.5.1 溴离子穿透曲线特征 | 第41-43页 |
4.5.2 原状土柱中土壤水势变化 | 第43-45页 |
4.5.3 土柱出流液pH和EC变化情况 | 第45-46页 |
4.5.4 Ca~(2+)、Mg~(2+)变化规律 | 第46-47页 |
4.5.5 内源胶体释放规律 | 第47-48页 |
4.5.6 DOC出流情况 | 第48-49页 |
4.5.7 胶体结合态镉的迁移 | 第49-50页 |
4.6 相关性分析 | 第50-5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3-56页 |
一、结论 | 第53-54页 |
二、展望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 第61页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