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消化系及腹部疾病论文--肝及胆疾病论文--肝硬变论文

诊断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有利因素分析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英文缩略词表第12-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14页
第2章 综述第14-31页
    2.1 SBP 的病因和发病人群第14-15页
    2.2 SBP 的发生机制第15-16页
        2.2.1 肠道细菌生长失衡第15页
        2.2.2 肠黏膜通透能力增强第15页
        2.2.3 肠道细菌移位第15-16页
        2.2.4 机体防御功能降低第16页
        2.2.5 其他有关机制第16页
    2.3 SBP 的发生危险因素和预后不良因素第16-19页
        2.3.1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第17页
        2.3.2 Child-pugh 分级第17页
        2.3.3 腹水白蛋白水平第17-18页
        2.3.4 上消化道出血第18页
        2.3.5 其他危险因素第18页
        2.3.6 预后相关的不良因素第18-19页
    2.4 SBP 的临床表现第19页
    2.5 SBP 的诊断标准第19页
    2.6 SBP 的临床分型和感染类型第19-22页
        2.6.1 临床分型第20-21页
        2.6.2 感染类型第21-22页
    2.7 SBP 诊断的研究进展第22-26页
        2.7.1 腹腔穿刺术第23-24页
        2.7.2 血清降钙素原第24页
        2.7.3 腹水硝酸盐第24页
        2.7.4 白细胞酯酶试条第24-25页
        2.7.5 细胞因子第25页
        2.7.6 腹水乳铁蛋白第25页
        2.7.7 分子生物学技术第25-26页
        2.7.8 其他第26页
    2.8 SBP 的致病菌及其耐药性第26-27页
        2.8.1 致病菌的构成第26-27页
        2.8.2 致病菌的耐药第27页
    2.9 SBP 的临床治疗第27-28页
        2.9.1 基础治疗第27-28页
        2.9.2 抗菌药物的使用第28页
    2.10 SBP 的预防第28-31页
        2.10.1 基础防治第28-29页
        2.10.2 调整肠道菌群第29页
        2.10.3 无菌操作第29页
        2.10.4 预防性抗生素治疗第29-31页
第3章 资料与方法第31-33页
    3.1 临床资料第31页
    3.2 研究方法第31-32页
    3.3 统计学方法第32-33页
第4章 结果第33-40页
    4.1 SBP 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第33页
    4.2 SBP 组患者的腹水检查第33-34页
    4.3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的比较第34-35页
    4.4 两组患者病因的比较第35-36页
    4.5 两组患者实验室检验的比较第36页
    4.6 两组患者 Child-Pugh 分级的比较第36-37页
    4.7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比较第37页
    4.8 多因素分析第37-40页
第5章 讨论第40-46页
    5.1 有关病例的选择第40页
    5.2 有关 SBP 患者临床表现的分析第40页
    5.3 有关 SBP 患者腹水检查的分析第40-41页
    5.4 年龄、性别、既往史与诊断 SBP 的相关性第41-42页
    5.5 病因与诊断 SBP 的相关性第42页
    5.6 肝功、凝血、血常规、肾功与诊断 SBP 的相关性第42-43页
    5.7 Child-Pugh 分级与诊断 SBP 的相关性第43-44页
    5.8 肝硬化并发症与诊断 SBP 的相关性第44-45页
    5.9 有利于诊断肝硬化并 SBP 的独立相关因素第45-46页
第6章 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6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56-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格列喹酮和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大鼠血管病变的影响
下一篇:肝硬化肝癌肝体积及肝储备功能测定对肝脏手术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