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9页 |
1.1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交通概况 | 第10-11页 |
1.2 热液矿床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3 三江地区热液矿床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4 研究区以往地质工作 | 第15-16页 |
1.5 本次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5.1 选题依据 | 第16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6 主要工作量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9-33页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9页 |
2.2 构造 | 第19-21页 |
2.3 区域地层 | 第21-25页 |
2.4 区域岩浆岩 | 第25页 |
2.5 区域矿产 | 第25-33页 |
2.5.1 区域遥感解译 | 第25-27页 |
2.5.2 区域物化探特征 | 第27-30页 |
2.5.3 中甸成矿带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 第33-38页 |
3.1 岩石地层特征 | 第33-35页 |
3.2 年代地层及层序讨论 | 第35页 |
3.2.1 年代地层 | 第35页 |
3.2.2 层序讨论 | 第35页 |
3.3 中-晚三叠世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中甸变质地带 | 第35-38页 |
3.3.1 岩石类型及特征 | 第36页 |
3.3.2 变质作用特征及变质作用时期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8-50页 |
4.1 矿床地质概况 | 第38-41页 |
4.1.1 地层特征 | 第38-40页 |
4.1.2 构造特征 | 第40-41页 |
4.2 巴迪矿区物探特征 | 第41-43页 |
4.2.1 矿区磁法异常解释 | 第41-42页 |
4.2.2 矿区激电测深效果分析 | 第42-43页 |
4.3 矿体地质特征 | 第43-47页 |
4.3.1 赋矿地层 | 第43-44页 |
4.3.2 几何特征、产状及品位 | 第44-46页 |
4.3.3 矿石特征 | 第46-47页 |
4.4 矿化蚀变特征 | 第47-50页 |
4.4.1 围岩蚀变 | 第47-48页 |
4.4.2 构造期次划分 | 第48-49页 |
4.4.3 矿物生成顺序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研究 | 第50-62页 |
5.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第50-52页 |
5.1.1 流体包裹体分类 | 第50页 |
5.1.2 巴迪铜矿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类型 | 第50-52页 |
5.2 流体包裹体测温研究 | 第52-58页 |
5.3 流体包裹体数据分析与应用 | 第58-62页 |
5.3.1 成矿流体性质 | 第58-59页 |
5.3.2 成矿物质沉淀物理化学条件 | 第59-60页 |
5.3.3 子矿物来源 | 第60页 |
5.3.4 矿床成因浅析 | 第60-61页 |
5.3.5 压力估算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及矿床成因 | 第62-73页 |
6.1 硫同位素研究 | 第62-64页 |
6.1.1 矿化类型 | 第62-63页 |
6.1.2 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 | 第63-64页 |
6.2 H-O同位素研究 | 第64-68页 |
6.3 成矿物质来源 | 第68-69页 |
6.3.1 硫来源分析 | 第68页 |
6.3.2 成矿流体来源分析 | 第68-69页 |
6.4 成矿动力学背景讨论 | 第69-72页 |
6.5 矿床成因探讨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附录 | 第78-79页 |
图版及说明 | 第79-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