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2-23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1.3.1 概念探析 | 第15-17页 |
1.3.2 产业特征 | 第17-19页 |
1.3.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28页 |
2.1 国内休闲农业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2.1.1 休闲农业开发与发展研究 | 第23-25页 |
2.1.2 休闲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 第25-26页 |
2.1.3 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与定位 | 第26-27页 |
2.2 国外休闲农业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2.2.1 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 | 第27-28页 |
2.2.2 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28页 |
2.2.3 宏观管理政策研究 | 第28页 |
3 福州市利用山地资源发展休闲农业的背景与现状 | 第28-38页 |
3.1 山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分析 | 第29页 |
3.1.1 经济发展滞后 | 第29页 |
3.1.2 农耕文化资源有待开发 | 第29页 |
3.2 山地主要资源条件分析 | 第29-31页 |
3.2.1 淡水资源条件 | 第29-30页 |
3.2.2 土地资源条件 | 第30-31页 |
3.2.3 森林资源条件 | 第31页 |
3.3 山地资源用于休闲农业开发的现状分析 | 第31-33页 |
3.3.1 淡水资源开发 | 第32页 |
3.3.2 土地资源开发 | 第32页 |
3.3.3 森林资源开发 | 第32-33页 |
3.3.4 山地资源型休闲农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3页 |
3.4 山地资源用于休闲农业开发的主要模式 | 第33-38页 |
3.4.1 科普教育模式 | 第34-35页 |
3.4.2 度假旅游模式 | 第35-36页 |
3.4.3 多功能开发模式 | 第36-37页 |
3.4.4 休闲体验模式 | 第37-38页 |
4 福州市山地资源型休闲农业开发的实证分析-以闽侯县鸿尾乡为例 | 第38-47页 |
4.1 闽侯县鸿尾乡山地资源型休闲农业开发的SWOT分析 | 第38-44页 |
4.1.1 优势 | 第38-43页 |
4.1.2 劣势 | 第43页 |
4.1.3 机遇 | 第43-44页 |
4.1.4 威胁 | 第44页 |
4.2 闽侯县鸿尾乡山地资源型休闲农业开发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 第44-46页 |
4.2.1 山地资源型休闲农业是闽侯县鸿尾乡农业发展的新产物 | 第44-45页 |
4.2.2 发展山地资源型休闲农业是闽侯县鸿尾乡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 第45页 |
4.2.3 发展山地资源型休闲农业是闽侯县鸿尾乡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 | 第45页 |
4.2.4 市场需求 | 第45-46页 |
4.2.5 海峡西岸旅游发展的机遇 | 第46页 |
4.3 适合于闽侯县鸿尾乡山地资源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分析 | 第46-47页 |
4.3.1 发展模式 | 第46-47页 |
5 福州市山地资源型休闲农业开发策略研究 | 第47-51页 |
5.1 总体思路 | 第47-48页 |
5.2 开发原则 | 第48-49页 |
5.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48页 |
5.2.2 因地制宜的原则 | 第48页 |
5.2.3 循环经济原则 | 第48页 |
5.2.4 规划先行原则 | 第48页 |
5.2.5 资源节约与休闲内涵互补原则 | 第48-49页 |
5.3 开发策略 | 第49-51页 |
5.3.1 政府主导、因地制宜地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 | 第49页 |
5.3.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第49页 |
5.3.3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 第49-50页 |
5.3.4 优化发展环境 | 第50页 |
5.3.5 改善道路交通建设,提高可进入性 | 第50页 |
5.3.6 加大科技力量投入,提高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水平 | 第50-51页 |
5.3.7 加大当地社区居民(村民)的参与性,保护社区利益 | 第51页 |
5.3.8 加强对台合作 | 第51页 |
5.3.9 强化宣传营销,树立品牌效应 | 第5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6.1 结论 | 第51-52页 |
6.2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