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插图及附表清单 | 第7-8页 |
缩略语表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9-20页 |
1.1 国内外苜蓿干草产业发展现状及技术研究 | 第10-13页 |
1.1.1 苜蓿干草产业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1.2 苜蓿干草收获技术 | 第11-13页 |
1.2 田间收获苜蓿草干燥技术 | 第13-15页 |
1.2.1 苜蓿草田间自然干燥及生理生化变化 | 第13-14页 |
1.2.2 田间收获苜蓿干燥技术 | 第14-15页 |
1.3 干草质量评定标准 | 第15-18页 |
1.3.1 干草质量评定指标 | 第15-16页 |
1.3.2 干草质量评定方法 | 第16-18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试验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2.1 试验地点及概况 | 第20页 |
2.2 试验材料及样品的处理及采集 | 第20-21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2.2.2 试验设计 | 第21页 |
2.3 试验测定指标 | 第21-24页 |
2.3.1 指标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2.3.2 苜蓿干草体外消化试验研究 | 第22-24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9页 |
3.1 苜蓿收获技术研究 | 第24-35页 |
3.1.1 刈割期对单茬苜蓿草的影响 | 第24-25页 |
3.1.2 不同生长高度的苜蓿收获技术研究 | 第25-28页 |
3.1.3 刈割茬次对苜蓿草的影响 | 第28-29页 |
3.1.4 不同刈割留茬高度对苜蓿草的影响 | 第29-32页 |
3.1.5 不同刈割留茬高度对苜蓿再生性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3.1.6 不同刈割留茬高度苜蓿体外消化特征研究 | 第33-35页 |
3.2 田间收获苜蓿水分散失规律 | 第35-37页 |
3.2.1 苜蓿干燥过程中含水量变化情况 | 第35-36页 |
3.2.2 田间收获苜蓿干燥过程中营养成分含量变化情况 | 第36-37页 |
3.3 淋雨收获对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 第37-39页 |
3.3.1 不同降雨量对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 第37页 |
3.3.2 不同降雨量对苜蓿48h体外培养液pH变化情况研究 | 第37-38页 |
3.3.3 不同降雨量对苜蓿体外培养挥发性脂肪酸变化情况研究 | 第38页 |
3.3.4 不同降雨量对苜蓿体外培养干物质消化率变化情况研究 | 第38-39页 |
4 讨论 | 第39-42页 |
4.1 苜蓿的适宜收获技术确定 | 第39-41页 |
4.1.1 苜蓿收获最适时间的确定 | 第39-40页 |
4.1.2 苜蓿收获茬次的确定 | 第40页 |
4.1.3 苜蓿收获适宜留茬高度的确定 | 第40-41页 |
4.2 田间收获后苜蓿干草的最佳晾晒时间 | 第41页 |
4.3 雨淋对苜蓿收获技术的影响研究 | 第41-42页 |
5 结论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