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内科论文

隔药灸为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清5-HT水平影响的临床观察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引言第9-10页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第10-16页
    1 祖国医学对IBS-D的认识第10-11页
        1.1 中医病名第10页
        1.2 病因病机第10页
        1.3 治疗第10-11页
    2 现代医学对IBS-D的相关研究第11-16页
        2.1 概述第11页
        2.2 流行病学调查第11-12页
        2.3 发病机制研究第12-14页
        2.4 治疗第14-16页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第16-23页
    1 临床资料第16-17页
        1.1 病例来源第16页
        1.2 西医诊断标准第16页
        1.3 纳入标准第16页
        1.4 排除标准第16-17页
        1.5 病例中止、剔除标准第17页
        1.6 病例脱落标准第17页
    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2.1 分组方法第17页
        2.2 治疗方法第17-18页
        2.3 技术路线图第18页
    3 观察指标第18页
    4 疗效评定标准第18-19页
        4.1 主要症状疗效评定方法第18-19页
        4.2 生活质量评价标准第19页
    5 统计方法第19页
    6 结果分析第19-23页
        6.1 基本资料统计分析第19-21页
        6.2 疗效分析第21-22页
        6.3 不良反应及脱落病例第22-23页
第三部分 讨论第23-34页
    1 课题设计思路第23-27页
        1.1 立题思路第23页
        1.2 中医对IBS-D的病因、病机、治法的再认识第23页
        1.3 穴位的选择第23-24页
        1.4 隔药灸的选择第24-27页
        1.5 对照组的选择第27页
        1.6 主要疗效评定量表的选择第27页
    2 研究结果及分析第27-29页
        2.1 治疗前分析第27页
        2.2 治疗后结果及分析第27-29页
    3 机理探讨第29-32页
        3.1 隔药灸改善IBS-D患者症状的依据第29-32页
        3.2 隔药灸下调IBS-D患者血清5-HT水平的依据第32页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32-34页
结论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38页
附录第38-47页
文献综述第47-52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致谢第52-53页
作者简历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耳穴贴压治疗新型合成毒品依赖者稽延期戒断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骨坚方对肾虚血瘀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作用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