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铋掺杂材料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2 铋掺杂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1.3 掺铋光纤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3-15页 |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铋电子结构的理论分析 | 第16-29页 |
| 2.1 引言 | 第16-17页 |
| 2.2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 2.2.1 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 | 第17-18页 |
| 2.2.2 第一性原理(First-principles) | 第18-19页 |
| 2.3 能带理论计算及应用 | 第19-22页 |
| 2.3.1 能带计算方法 | 第19-20页 |
| 2.3.2 几何优化 | 第20页 |
| 2.3.3 能带结构 | 第20页 |
| 2.3.4 能态密度 | 第20-21页 |
| 2.3.5 光学性质 | 第21页 |
| 2.3.6 布局分析 | 第21-22页 |
| 2.4 Bi~(n+)的理论模型和荧光辐射机理 | 第22-27页 |
| 2.4.1 Bi~+的发光机理 | 第22-23页 |
| 2.4.2 Bi~(2+)的发光机理 | 第23-24页 |
| 2.4.3 Bi~(3+)的发光机理 | 第24-25页 |
| 2.4.4 间隙粒子的发光机理 | 第25-27页 |
| 2.4.5 Bi~(5+)的发光机理 | 第27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铋/铒共掺光纤荧光特性的实验研究 | 第29-45页 |
| 3.1 掺铋光纤辐射的基本理论 | 第29-33页 |
| 3.1.1 自发辐射、受激辐射和受激吸收 | 第29-30页 |
| 3.1.2 能量转移 | 第30-33页 |
| 3.2 BEDF光纤近红外荧光特性研究 | 第33-38页 |
| 3.2.1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 3.2.2 荧光实验装置 | 第34页 |
| 3.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 3.3 BEDF光纤可见光波段荧光特性研究 | 第38-44页 |
| 3.3.1 基本理论 | 第38-39页 |
| 3.3.2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 3.3.3 实验装置 | 第39-40页 |
| 3.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Y射线辐射对掺铋光纤荧光特性的影响 | 第45-59页 |
| 4.1 基本理论 | 第45-48页 |
| 4.1.1 辐射 | 第46页 |
| 4.1.2 点缺陷 | 第46-48页 |
| 4.1.3 辐射物质的相互作用 | 第48页 |
| 4.1.4 辐射诱导的宏观变化 | 第48页 |
| 4.2 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 4.3 实验装置 | 第49-50页 |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0-57页 |
| 4.4.1 γ射线辐射对BEDF光纤的影响 | 第50-53页 |
| 4.4.2 γ射线辐射对BEYDF光纤的影响 | 第53-57页 |
| 4.4.3 结果分析 | 第57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五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