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视觉传达模件的解构与符号的建构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1 绪论 | 第7-10页 |
|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7页 |
| ·课题内容 | 第7页 |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7-1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7-8页 |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8-10页 |
| 2 汉字“模件”的解构 | 第10-20页 |
| ·“模件”的体系 | 第10-12页 |
| ·“模件”系统简述 | 第10页 |
| ·汉字的“模件”系统概述 | 第10-11页 |
| ·“模件”系统的特点概述 | 第11页 |
| ·“模件”体系对汉字视觉传达的意义 | 第11-12页 |
| ·汉字视觉传达“模件”的构成系统 | 第12-19页 |
| ·结构“模件” | 第13页 |
| ·形式模件 | 第13-16页 |
| (1) 形和体的模件 | 第13-15页 |
| (2) 色彩的“模件” | 第15-16页 |
| ·材质模件 | 第16-17页 |
| ·环境因素和造化 | 第17-19页 |
| ·“模件”系统的解构价值 | 第19-20页 |
| 3 汉字符号的建构 | 第20-38页 |
| ·汉字符号建构中符号的结构 | 第20-31页 |
| ·稳定清晰的能指所指关系 | 第20-22页 |
| ·模糊的能指和所指关系 | 第22-24页 |
| (1) 汉字设计中模糊的能指 | 第22-23页 |
| (2) 汉字设计中模糊的所指 | 第23-24页 |
| ·“象中有象”的符号结构关系 | 第24-28页 |
| ·解构的符号结构关系 | 第28-30页 |
| (1) 汉字艺术设计中的解构关系 | 第28-29页 |
| (2) 汉字的解构文化现象 | 第29-30页 |
| ·笔者创作中符号结构关系的体现 | 第30-31页 |
| ·符号建构中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 | 第31-33页 |
| ·汉字中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 | 第31页 |
| ·汉字艺术设计中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 | 第31-33页 |
| ·汉字符号建构中的情感因素 | 第33-38页 |
| ·情感因素的理论依据 | 第33-34页 |
| ·情感因素的表现手法 | 第34页 |
| ·情感因素的实验设计 | 第34-38页 |
| 4 未来汉字视觉传达符号建构 | 第38-45页 |
| ·展望未来汉字的意义 | 第38页 |
| ·未来文字形态的意义 | 第38页 |
| ·前人对文字形态的前瞻 | 第38页 |
| ·展望未来汉字的现实依据 | 第38-39页 |
| ·未来汉字视觉传达的展望 | 第39-45页 |
| ·科学技术构筑地未来文字视觉传达 | 第39-40页 |
| ·社会文化对未来文字设计的影响 | 第40-45页 |
| (1) 汉字改造的未来启示 | 第41-43页 |
| (2) 消失的文字 | 第43-45页 |
| 5 结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页 |
| 获奖情况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