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含油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 第12页 |
1.2 含油废水的分类 | 第12-13页 |
1.3 含油废水常用的处理方法 | 第13-16页 |
1.3.1 物理法 | 第13-14页 |
1.3.2 化学法 | 第14-15页 |
1.3.3 生物法 | 第15-16页 |
1.4 膜分离技术 | 第16-17页 |
1.5 润湿性 | 第17-19页 |
1.6 壳聚糖 | 第19-20页 |
1.7 二氧化钛 | 第20-21页 |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8.1 选题意义与背景 | 第21-22页 |
1.8.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8.3 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30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4-25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4-25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30页 |
2.2.1 壳聚糖改性膜的制备 | 第25-26页 |
2.2.2 壳聚糖-二氧化钛改性膜的制备 | 第26页 |
2.2.3 水包油乳液的制备 | 第26页 |
2.2.4 水包油乳液的分离 | 第26-27页 |
2.2.5 接触角的测定 | 第27-28页 |
2.2.6 含油量的测定 | 第28-29页 |
2.2.7 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分析 | 第29页 |
2.2.8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29页 |
2.2.9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 第29页 |
2.2.10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0-50页 |
3.1 改性膜扫描电镜分析 | 第30-31页 |
3.2 改性膜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 第31-32页 |
3.3 改性膜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32-34页 |
3.4 改性膜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34-36页 |
3.5 膜表面润湿性分析 | 第36-39页 |
3.6 水包油乳液分离分析 | 第39-46页 |
3.7 改性膜稳定性分析 | 第46-50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4.1 结论 | 第50-51页 |
4.2 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6页 |
附件 | 第66-7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