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变压器、变流器及电抗器论文--互感器论文

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的交直流互联电网行波保护研究

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S第13-14页
第1章 绪论第15-24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2页
        1.2.1 交直流系统行波保护原理第16-20页
        1.2.2 暂态行波信号的获取第20-22页
    1.3 本文主要工作第22-24页
第2章 电子式互感器的行波传变特性第24-38页
    2.1 电子式互感器简述第24页
    2.2 电子式互感器建模第24-26页
        2.2.1 R-ECT模型第24-26页
        2.2.2 C-EVT模型第26页
    2.3 R-ECT和C-EVT的行波传变特性第26-31页
        2.3.1 频域分析第26-27页
        2.3.2 时域仿真第27-29页
        2.3.3 实验验证第29-31页
    2.4 数字积分器和高通滤波器第31-36页
        2.4.1 数字积分器和高通滤波器设计第31-34页
        2.4.2 数字积分器和高通滤波器性能仿真第34-36页
    2.5 电子式互感器的应用方案第36页
    2.6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3章 直流输电线路行波保护方法第38-62页
    3.1 基本原理第38-46页
        3.1.1 行波的折反射第38-39页
        3.1.2 故障方向识别判据第39-43页
        3.1.3 故障极识别判据第43-44页
        3.1.4 保护启动判据第44页
        3.1.5 行波保护实现方案第44-46页
    3.2 仿真分析第46-61页
        3.2.1 仿真模型第46-50页
        3.2.2 典型区内故障仿真第50-54页
        3.2.3 典型区外故障仿真第54-55页
        3.2.4 不同故障位置对保护的影响第55-58页
        3.2.5 不同故障电阻对保护的影响第58-61页
    3.3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4章 近逆变站交流输电线路行波保护方法第62-87页
    4.1 基本原理第62-77页
        4.1.1 交直流互联系统第62-63页
        4.1.2 逆变站对交流输电线路行波保护的影响第63-68页
        4.1.3 故障区间识别判据第68-74页
        4.1.4 故障相识别判据第74-75页
        4.1.5 保护启动判据第75-76页
        4.1.6 保护实现方案第76-77页
    4.2 仿真分析第77-86页
        4.2.1 典型区内故障仿真第77-79页
        4.2.2 典型区外故障仿真第79-80页
        4.2.3 不同故障位置对保护的影响第80-82页
        4.2.4 不同故障电阻对保护的影响第82-83页
        4.2.5 不同故障初始角对保护的影响第83-85页
        4.2.6 不同故障类型对保护的影响第85-86页
    4.3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5章 远逆变站交流输电线路行波保护方法第87-108页
    5.1 基本原理第87-95页
        5.1.1 交直流互联系统第87-88页
        5.1.2 故障方向识别判据第88-92页
        5.1.3 故障相识别判据第92-93页
        5.1.4 保护启动判据第93页
        5.1.5 保护实现方案第93-95页
    5.2 仿真分析第95-107页
        5.2.1 典型区内故障仿真第95-97页
        5.2.2 典型区外故障仿真第97-100页
        5.2.3 不同故障位置对保护的影响第100-101页
        5.2.4 不同故障电阻对保护的影响第101-103页
        5.2.5 不同故障初始角对保护的影响第103-105页
        5.2.6 不同故障类型对保护的影响第105-107页
    5.3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6章 行波保护实验系统第108-114页
    6.1 保护原理实验系统的构建第108-109页
    6.2 典型实验第109-113页
        6.2.1 区内故障第109-111页
        6.2.2 区外故障第111-113页
    6.3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14-116页
    7.1 论文工作总结第114-115页
    7.2 展望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2页
致谢第122-12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3-12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24-125页
附件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固态锂离子/钠离子电池中电极(钴酸锤/硫化钼/硫化钠)结构设计
下一篇:基于表面界面调控技术增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