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地方工业经济论文

山西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7页
    1.1 选题依据和立论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12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2-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3 研究技术路线第14-15页
    1.4 研究的重难点与不足第15-17页
        1.4.1 研究的重点第15页
        1.4.2 研究的难点第15-16页
        1.4.3 研究的创新点第16页
        1.4.4 研究的不足第16-17页
2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第17-29页
    2.1 相关概念第17-18页
    2.2 理论基础第18-22页
        2.2.1 产业关联理论第18-19页
        2.2.2 交易成本理论第19-20页
        2.2.3 合作博弈理论第20-21页
        2.2.4 协同理论第21页
        2.2.5 核心竞争力理论第21-22页
        2.2.6 灰色系统理论第22页
    2.3 文献综述第22-29页
        2.3.1 国外研究现状第22-24页
        2.3.2 国内研究现状第24-28页
        2.3.3 文献评述第28-29页
3 山西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现状第29-35页
    3.1 山西省制造业发展现状第29-31页
    3.2 山西省物流业发展现状第31-35页
4 山西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关系分析第35-43页
    4.1 模型构建第35-37页
    4.2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第37-39页
    4.3 平稳性检验第39-40页
    4.4 协整检验第40-41页
    4.5 格兰杰因果检验第41-42页
    4.6 结果分析第42-43页
5 山西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影响因素分析第43-55页
    5.1 灰色关联模型理论基础第43-44页
    5.2 灰色关联模型的构建第44-45页
    5.3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第45-49页
    5.4 数据处理第49-50页
    5.5 灰色关联度计算第50-52页
    5.6 山西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影响因素结果分析第52-55页
        5.6.1 制造业对物流业的影响因素分析第52页
        5.6.2 物流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因素分析第52-55页
6 山西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效率分析第55-71页
    6.1 数据包络模型理论基础第55页
    6.2 模型的选择与建立第55-56页
    6.3 指标选取与数据收集第56-60页
    6.4 SBM效率值计算及分析第60-68页
        6.4.1 制造业内部效率值计算结果及分析第60-63页
        6.4.2 物流业内部效率值计算结果及分析第63-66页
        6.4.3 制造业与物流业互为投入产出的效率值计算结果及分析第66-68页
    6.5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效率分析结论第68-71页
7 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第71-77页
    7.1 结论第71-73页
    7.2 政策建议第73-76页
        7.2.1 政府视角第73-74页
        7.2.2 行业协会视角第74页
        7.2.3 制造企业视角第74-75页
        7.2.4 物流企业视角第75-76页
    7.3 展望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附录:协整检验临界值表第81-83页
致谢第83-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精准扶贫视角下山西省光伏扶贫现状研究
下一篇:合肥市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