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采高采场围岩控制及支架稳定性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1 绪论 | 第7-15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 ·大采高采场围岩控制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大采高采场矿压显现规律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大采高综采技术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1-14页 |
| ·国内外现状 | 第11-13页 |
| ·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页 |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2 大采高采场矿压显现规律实验研究 | 第15-31页 |
| ·工作面地质概况 | 第15-16页 |
| ·相似模拟实验准备 | 第16-20页 |
| ·实验目的 | 第16页 |
| ·实验设计与铺设 | 第16-17页 |
| ·模拟支架设计与标定 | 第17-19页 |
| ·覆岩移动测点布置 | 第19-20页 |
| ·实验过程分析 | 第20-23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3-28页 |
| ·矿压显现特征分析 | 第23-24页 |
| ·工作面支架阻力分析 | 第24-26页 |
| ·覆岩垮落特征 | 第26-27页 |
| ·覆岩运动规律 | 第27-28页 |
| ·实验结论 | 第28-29页 |
| ·大采高采场矿压显现一般规律 | 第29-30页 |
| ·小结 | 第30-31页 |
| 3 大采高采场三维应力场及围岩破坏数值模拟 | 第31-45页 |
| ·FLAC3D 计算程序简介 | 第31-32页 |
| ·模型计算准则与参数选取 | 第32-33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 ·三维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34-43页 |
| ·垂直应力场分布特征 | 第34-37页 |
| ·顶板垂直拉应力分布特征 | 第37-38页 |
| ·煤壁塑性破坏区分布特征 | 第38-41页 |
| ·采场位移场分布特征 | 第41-43页 |
| ·小结 | 第43-45页 |
| 4 大采高采场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45-60页 |
| ·工作面矿压观测及分析 | 第45-51页 |
| ·矿压观测方案 | 第45-46页 |
| ·观测结果分析 | 第46-51页 |
| ·顶板稳定性分析 | 第51-53页 |
| ·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51-52页 |
| ·顶板稳定性控制措施 | 第52-53页 |
| ·煤壁稳定性分析 | 第53-58页 |
| ·煤壁片帮机理 | 第53-55页 |
| ·煤壁片帮的影响因素 | 第55-58页 |
| ·煤壁片帮的防治措施 | 第58页 |
| ·小结 | 第58-60页 |
| 5 大采高综采支架的稳定性分析 | 第60-71页 |
| ·大采高支架稳定性问题的提出 | 第60-61页 |
| ·大采高支架稳定性事故分类 | 第60-61页 |
| ·影响支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 第61页 |
| ·支架横向稳定性力学模型及分析 | 第61-69页 |
| ·支架倾倒力学模型 | 第61-62页 |
| ·单架倾倒特征分析 | 第62-66页 |
| ·单架倾倒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 ·多架倾倒特征分析 | 第67-69页 |
| ·大采高支架失稳的控制措施 | 第69-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6 结论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附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