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符号说明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4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8-20页 |
1.1.1 我国污染物排放情况 | 第18-19页 |
1.1.2 氮氧化物的性质、危害及传统控制技术 | 第19-20页 |
1.2 氮氧化物催化脱除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0-28页 |
1.2.1 NH_3-SCR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1.2.2 氮氧化物直接分解技术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1.2.3 HC-SCR技术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1.2.4 NO_x吸附还原技术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1.3 碳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1.4 CO催化还原NO_x的研究 | 第30-33页 |
1.4.1 贵金属催化剂 | 第30-31页 |
1.4.2 非贵金属催化剂 | 第31-33页 |
1.5 CO催化还原NO_x的机理研究 | 第33-35页 |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40页 |
第二章 活性半焦负载铁系氧化物用于CO脱硝的可行性研究 | 第40-60页 |
2.1 引言 | 第40页 |
2.2 实验 | 第40-43页 |
2.2.1 催化剂制备 | 第40-41页 |
2.2.2 催化剂性能 | 第41-42页 |
2.2.3 催化剂表征 | 第42-43页 |
2.2.4 In situ DRIFTS测试 | 第43页 |
2.3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43-56页 |
2.3.1 制备前驱液浓度的影响 | 第43-47页 |
2.3.2 对铁系催化剂进行金属掺杂的研究 | 第47-52页 |
2.3.3 催化剂表面吸附物种的in situ DRIFTS研究 | 第52-56页 |
2.4 反应机理讨论 | 第56-58页 |
2.4.1 Fe20/ASC表面的NO+CO反应机理 | 第56-57页 |
2.4.2 Fe20-Co/ASC表面的NO+CO反应机理 | 第57-5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三章 烟气成分对Fe20-Co/ASC催化脱除NO的影响 | 第60-76页 |
3.1 引言 | 第60页 |
3.2 实验结果的分析 | 第60-72页 |
3.2.1 氧气浓度对Fe20-Co/ASC催化CO脱硝的影响 | 第60-65页 |
3.2.2 CO浓度对Fe20-Co/ASC催化CO脱硝的影响 | 第65-67页 |
3.2.3 无CO存在时NO的还原情况研究 | 第67-69页 |
3.2.4 催化剂失活研究 | 第69-72页 |
3.3 Fe20-Co/ASC催化下的NO还原情况讨论 | 第72-7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四章 活性半焦负载铁钴双金属催化剂的优化及催化机理研究 | 第76-100页 |
4.1 引言 | 第76-77页 |
4.2 实验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 第77-95页 |
4.2.1 金属负载摩尔比对催化剂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77页 |
4.2.2 金属负载摩尔比对催化剂微观形貌的影响 | 第77-79页 |
4.2.3 催化剂的负载量及孔结构研究 | 第79-81页 |
4.2.4 不同金属配比下催化剂的表面晶型研究 | 第81-83页 |
4.2.5 不同催化剂吸附NH_3后的 situ DRIFTS研究 | 第83页 |
4.2.6 催化剂表面的金属价态分析 | 第83-87页 |
4.2.7 催化剂的还原能力研究以及ESR检测结果 | 第87-89页 |
4.2.8 NO和CO在催化剂表面吸附行为的In situ DRIFTS研究 | 第89-95页 |
4.3 SO_2和水对Fe_(0.8)Co_(0.2)/ASC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95-9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活性半焦负载铁钴双金属催化剂的抗硫抗水研究 | 第100-134页 |
5.1 研究背景介绍 | 第100-102页 |
5.1.1 催化剂抗水性能研究综述 | 第100-101页 |
5.1.2 催化剂抗硫性能研究综述 | 第101页 |
5.1.3 催化剂制备 | 第101-102页 |
5.2 催化剂抗水性能的研究 | 第102-121页 |
5.2.1 水蒸气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及抗水性能测试 | 第102-104页 |
5.2.2 SiO_2改性载体后对催化剂表面形态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5.2.3 催化剂的组织结构变化研究 | 第105-106页 |
5.2.4 SiO_2改性载体后对催化剂表面晶型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5.2.5 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与载体改性的关系研究 | 第108-111页 |
5.2.6 催化剂表面官能团表征 | 第111-112页 |
5.2.7 SiO_2改性ASC后催化剂抗水机理讨论 | 第112-120页 |
5.2.8 抗水机理 | 第120-121页 |
5.3 催化剂抗硫性能的研究 | 第121-133页 |
5.3.1 Ce掺杂对活性半焦基催化脱硝活性及抗硫性能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5.3.2 催化剂的形貌特征和微观组织参数研究 | 第122-124页 |
5.3.3 Ce元素掺杂对催化剂表面晶型的影响 | 第124页 |
5.3.4 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研究及SO_2-TPD研究 | 第124-126页 |
5.3.5 催化剂表面金属价态变化研究 | 第126-128页 |
5.3.6 Ce掺杂对催化剂表面SO_2吸附物种演化的影响 | 第128-131页 |
5.3.7 催化剂的抗硫机理 | 第131-132页 |
5.3.8 抗硫抗水的效率测试 | 第132-13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第134-138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34-136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36-137页 |
6.3 建议和展望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60页 |
致谢 | 第160-16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162-164页 |
ENGLISH PAPERS | 第164-223页 |
Paper Ⅰ:NO reduction CO over activated semi-coke supported Fe/Co catalysts | 第164-194页 |
Paper Ⅱ:Improvement the water tolerance of SiO_2-modified semi-coke catalysts for thelow-temperature NO+ CO reaction | 第194-22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