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1-18页 |
| 1. 肛瘘术后创面修复的中医研究 | 第11-13页 |
| 1.1 中医对肛瘘术后创面的辨证分析 | 第11-12页 |
| 1.2 中医外治法在肛瘘术后创面管理的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 2. 现代医学对肛瘘的认识 | 第13-18页 |
| 2.1 肛瘘的定义 | 第14页 |
| 2.2 现代医学对肛瘘发病机制的研究 | 第14页 |
| 2.3 肛瘘术后创面修复的西医研究概况 | 第14-18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8-28页 |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 1.1 病例来源 | 第18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18页 |
| 1.3 纳入标准 | 第18页 |
| 1.4 排除标准 | 第18-19页 |
| 1.5 中止试验病例标准 | 第19页 |
| 2. 研究方案 | 第19-20页 |
| 2.1 病例分组 | 第19页 |
| 2.2 实验药物配制 | 第19页 |
| 2.3 术前准备 | 第19-20页 |
| 2.4 手术方法 | 第20页 |
| 2.5 术后一般处理 | 第20页 |
| 2.6 术后换药 | 第20页 |
| 3. 观察指标 | 第20-21页 |
| 3.1 观察时间 | 第20页 |
| 3.2 安全性观察 | 第20-21页 |
| 3.3 疗效性观察 | 第21页 |
| 4. 疗效判断标准 | 第21-22页 |
| 4.1 主要观察指标量化标准 | 第21页 |
| 4.2 次要观察指标量化标准 | 第21-22页 |
| 5. 统计学方法 | 第22页 |
| 6. 研究结果 | 第22-28页 |
| 6.1 基本资料的比较 | 第22-23页 |
| 6.2 两组疗效结果比较 | 第23-28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8-34页 |
| 1. 中医“祛腐生肌法”在肛瘘术后创面管理的优势 | 第28页 |
| 2. 王业皇教授对湿毒内蕴型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管理的经验 | 第28-29页 |
| 3. 皇石散对湿毒内蕴型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影响的临床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 3.1 创面面积及创面面积缩小率 | 第29页 |
| 3.2 创面纵经 | 第29页 |
| 3.3 创面愈合时间 | 第29-30页 |
| 3.4 创面分泌物及肉芽生长情况 | 第30页 |
| 3.5 创面疼痛 | 第30页 |
| 3.6 治愈率及复发率 | 第30页 |
| 4. 皇石散组方特点和用药分析 | 第30-31页 |
| 5. 皇石散组成药物的现代药理学分析 | 第31-32页 |
| 5.1 煅石膏 | 第31页 |
| 5.2 珍珠粉 | 第31页 |
| 5.3 白芨 | 第31-32页 |
| 5.4 三七 | 第32页 |
| 5.5 冰片 | 第32页 |
| 6. 不足与展望 | 第32-34页 |
| 结论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 附录 | 第39-4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1-42页 |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