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识别与分析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挑战 | 第12-1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主要挑战 | 第13-14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第15-23页 |
2.1 分类算法介绍 | 第15-18页 |
2.1.1 分类方法总览 | 第15-16页 |
2.1.2 朴素贝叶斯分类法 | 第16-18页 |
2.2 前后端数据交互技术 | 第18-20页 |
2.2.1 HTTP协议 | 第19页 |
2.2.2 AJAX技术 | 第19-20页 |
2.2.3 数据同步技术 | 第20页 |
2.3 数据可视化技术 | 第20-22页 |
2.3.1 数据可视化概念 | 第20-21页 |
2.3.2 页面图形化技术应用 | 第21页 |
2.3.3 React框架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电信诈骗识别与分析子系统需求分析和设计 | 第23-39页 |
3.1 电信诈骗识别与分析子系统需求分析 | 第23-25页 |
3.1.1 系统需求概述 | 第23-24页 |
3.1.2 系统设计目标 | 第24-25页 |
3.2 通话话单的特点分析 | 第25-26页 |
3.3 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26-29页 |
3.4 模块的功能和设计 | 第29-37页 |
3.4.1 数据存储模块功能和设计 | 第29-31页 |
3.4.2 话单预处理和诈骗识别模块功能和设计 | 第31-33页 |
3.4.3 威胁迁移分析模块功能和设计 | 第33页 |
3.4.4 数据交互模块功能和设计 | 第33-34页 |
3.4.5 数据可视化模块功能和设计 | 第34-37页 |
3.5 非功能性设计 | 第37-3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电信诈骗识别与分析子系统的实现 | 第39-70页 |
4.1 电信诈骗识别与分析子系统的整体实现 | 第39-40页 |
4.2 数据存储模块的实现 | 第40-43页 |
4.3 话单预处理及诈骗识别模块的实现 | 第43-52页 |
4.3.1 诈骗电话识别特征集 | 第43-45页 |
4.3.2 威胁迁移分析特征集 | 第45-46页 |
4.3.3 特征层级模型 | 第46-47页 |
4.3.4 话单预处理子模块的实现 | 第47-48页 |
4.3.5 诈骗电话识别子模块的实现 | 第48-52页 |
4.4 威胁迁移分析模块的实现 | 第52-57页 |
4.4.1 威胁等级评估子模块的实现 | 第52-54页 |
4.4.2 诈骗舆情分析子模块的实现 | 第54-57页 |
4.5 数据交互模块的实现 | 第57-61页 |
4.5.1 数据传输子模块的实现 | 第57-58页 |
4.5.2 数据本地化子模块的实现 | 第58-61页 |
4.6 数据可视化模块的实现 | 第61-66页 |
4.6.1 SPA子模块的实现 | 第61-62页 |
4.6.2 页面路由管理子模块的实现 | 第62-64页 |
4.6.3 页面状态管理子模块的实现 | 第64-66页 |
4.6.4 数据同步子模块的实现 | 第66页 |
4.7 非功能性需求实现 | 第66-69页 |
4.7.1 鲁棒性需求的实现 | 第67页 |
4.7.2 可靠性需求的实现 | 第67页 |
4.7.3 稳定性需求的实现 | 第67-69页 |
4.7.4 可用性需求的实现 | 第69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电信诈骗识别与分析子系统测试 | 第70-84页 |
5.1 测试目标 | 第70页 |
5.2 测试环境 | 第70-71页 |
5.2.1 硬件环境 | 第70页 |
5.2.2 软件环境 | 第70-71页 |
5.3 测试用例及结果 | 第71-80页 |
5.3.1 诈骗识别分类的准确率测试 | 第71-75页 |
5.3.2 系统的功能性测试与非功能性测试 | 第75-80页 |
5.4 系统展示 | 第80-8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84-86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84-85页 |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