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LUCC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数值模式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试验设计和资料方法 | 第17-22页 |
2.1 试验设计 | 第17-20页 |
2.1.1 模拟区域的选取 | 第17-18页 |
2.1.2 控制试验和敏感性试验方案设计 | 第18-20页 |
2.2 资料和计算方法 | 第20-21页 |
2.2.1 数据简介 | 第20页 |
2.2.2 显著性检验 | 第20-21页 |
2.2.3 相关系数 | 第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西北地区植被变化对中国夏季辐射和气温的影响 | 第22-33页 |
3.1 引言 | 第22页 |
3.2 模式验证 | 第22-24页 |
3.3 辐射变化 | 第24-29页 |
3.3.1 净辐射 | 第25-27页 |
3.3.2 湍流通量 | 第27-29页 |
3.4 物理量综合诊断 | 第29-31页 |
3.5 气温变化 | 第31-33页 |
第四章 西北地区植被变化对中国不同区域夏季降水的影响 | 第33-50页 |
4.1 引言 | 第33页 |
4.2 区域划分 | 第33-34页 |
4.3 降水变化 | 第34-36页 |
4.4 1981 年和1988年极端个例分析 | 第36-41页 |
4.4.1 区域降水变化 | 第36-37页 |
4.4.2 环流与位势高度 | 第37-39页 |
4.4.3 低云量 | 第39-40页 |
4.4.4 水汽输送 | 第40-41页 |
4.5 夏季少雨年和多雨年的统计结果分析 | 第41-48页 |
4.5.1 区域1(西北地区)的少雨年和多雨年分析 | 第41-43页 |
4.5.2 区域2(东北地区)的少雨年和多雨年分析 | 第43-45页 |
4.5.3 区域3(华中华南地区)的少雨年和多雨年分析 | 第45-46页 |
4.5.4 环流分析 | 第46-48页 |
4.6 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总结和讨论 | 第50-53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0-51页 |
5.2 特色和创新点 | 第51页 |
5.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