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PAR指数评价80例患者正畸疗效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 前言 | 第9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9-15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 2. 数据采集 | 第10-11页 |
| 2.1 基本信息 | 第10页 |
| 2.2 诊断 | 第10页 |
| 2.3 治疗方案 | 第10-11页 |
| 2.4 心理及行为因素评价 | 第11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 3.1 PAR指数 | 第11-13页 |
| 3.2 正畸患者合作程度量表 | 第13页 |
| 3.3 治疗满意度、关心关注度以及疼痛不适度问卷 | 第13-14页 |
| 4. 统计学方法 | 第14-15页 |
| 结果 | 第15-20页 |
| 1.频数分布与统计描述 | 第15-16页 |
| 2. 单因素分析 | 第16-19页 |
| 2.1. t检验和方差分析 | 第16-18页 |
| 2.2. Pearson相关分析 | 第18-19页 |
| 3. 多因素分析 | 第19-20页 |
| 讨论 | 第20-26页 |
| 1. PAR指数应用的探讨以及我国评价标准的建立 | 第20-21页 |
| 2. 对研究结果的分析 | 第21-25页 |
| 2.1 PAR各指标 | 第21页 |
| 2.2 PAR各指标的相关因素 | 第21-24页 |
| 2.3 合作度与满意度 | 第24-25页 |
| 3. 研究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 结论 | 第26-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7-31页 |
| 文献综述 | 第3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