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2.1 天水市区滑坡灾害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3 区域滑坡敏感性评价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2页 |
1.3.3 论文结构 | 第22-23页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4-34页 |
2.1 气候条件 | 第24-25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25-26页 |
2.3 地层岩性 | 第26-27页 |
2.4 地质构造 | 第27-28页 |
2.5 岩土体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 第28-30页 |
2.6 土壤类型与植被覆盖特征 | 第30-32页 |
2.7 土地利用 | 第32-33页 |
2.8 人类活动 | 第33-34页 |
第三章 InSAR原理及数据来源 | 第34-51页 |
3.1 合成孔径雷达(SAR) | 第34-37页 |
3.1.1 SAR成像原理 | 第35-36页 |
3.1.2 SAR图像信息及几何分辨率 | 第36-37页 |
3.2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 | 第37-41页 |
3.2.1 InSAR基本原理 | 第37-40页 |
3.2.2 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SBAS-InSAR) | 第40-41页 |
3.3 数据来源及处理平台 | 第41-46页 |
3.3.1 SAR影像数据 | 第41-45页 |
3.3.2 辅助数据 | 第45页 |
3.3.3 数据处理平台 | 第45-46页 |
3.4 SBAS-InSAR技术处理影像数据关键流程 | 第46-51页 |
3.4.1 数据预处理 | 第46-47页 |
3.4.2 连接图生成 | 第47-48页 |
3.4.3 影像干涉计算流程 | 第48-49页 |
3.4.4 轨道精炼和重去平 | 第49页 |
3.4.5 两次反演过程 | 第49-50页 |
3.4.6 地理编码及平均速率制图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天水地区地表形变监测特征及成因分析 | 第51-61页 |
4.1 滑坡变形 | 第52-54页 |
4.2 不稳定斜坡 | 第54-57页 |
4.3 地面沉降 | 第57-61页 |
第五章 InSAR优化下的区域滑坡灾害敏感性评价 | 第61-85页 |
5.1 研究区滑坡灾害 | 第61-64页 |
5.1.1 滑坡分布特征 | 第61-62页 |
5.1.2 滑坡类型及特点 | 第62-64页 |
5.2 基于栅格单元的滑坡敏感性评价 | 第64-81页 |
5.2.1 滑坡影响因子分析 | 第64-74页 |
5.2.2 模型应用 | 第74-79页 |
5.2.3 区域滑坡敏感性评价结果 | 第79-81页 |
5.3 SBAS-InSAR优化下的区域滑坡灾害敏感性评价 | 第81-85页 |
5.3.1 滑坡敏感性优化方法 | 第81-83页 |
5.3.2 敏感性优化结果分析与制图 | 第83-8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主要研究结果 | 第85-86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