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压缩着色技术研究与验证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主要数学符号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7页 |
1.2 论文工作与贡献 | 第17页 |
1.3 论文结构与安排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图像压缩与着色技术相关研究现状 | 第19-44页 |
2.1 颜色空间 | 第19-26页 |
2.1.1 结合人类视觉系统特性的颜色空间 | 第19-20页 |
2.1.2 国际照明委员会定义的颜色空间 | 第20-23页 |
2.1.3 针对具体应用的颜色空间 | 第23-24页 |
2.1.4 本文颜色空间选取 | 第24-26页 |
2.2 图像压缩技术相关研究 | 第26-31页 |
2.2.1 JPEG图像压缩标准 | 第26-29页 |
2.2.2 JPEG2000图像压缩标准 | 第29-31页 |
2.2.3 其他图像压缩技术 | 第31页 |
2.3 图像着色技术相关研究 | 第31-39页 |
2.3.1 颜色传递式图像着色技术 | 第32-34页 |
2.3.2 颜色标记式图像着色技术 | 第34-35页 |
2.3.3 神经网络在着色中的应用 | 第35-36页 |
2.3.4 图像压缩着色编码技术 | 第36-39页 |
2.4 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第39-43页 |
2.4.1 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 第39-40页 |
2.4.2 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方法 | 第40-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改进的Levin着色算法 | 第44-61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Levin着色算法原理 | 第44-47页 |
3.3 改进的Levin着色算法原理 | 第47-54页 |
3.3.1 近邻传播算法 | 第47-49页 |
3.3.2 混合加权算法 | 第49-54页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4-60页 |
3.4.1 图像质量主观评价 | 第54-59页 |
3.4.2 图像质量客观评价 | 第59-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缩略图着色的图像压缩算法 | 第61-80页 |
4.1 引言 | 第61-62页 |
4.2 缩略图着色压缩原理 | 第62-65页 |
4.2.1 灰度图提取 | 第62-64页 |
4.2.2 缩略图提取 | 第64-65页 |
4.3 缩略图着色解压缩原理 | 第65-71页 |
4.3.1 图像分割 | 第65-66页 |
4.3.2 特征提取 | 第66-69页 |
4.3.3 区域匹配 | 第69-70页 |
4.3.4 点匹配 | 第70-71页 |
4.3.5 颜色传递 | 第71页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1-79页 |
4.4.1 图像质量主观评价 | 第71-74页 |
4.4.2 图像质量客观评价 | 第74-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代表性像素着色的图像压缩算法 | 第80-96页 |
5.1 引言 | 第80-81页 |
5.2 代表性像素着色压缩原理 | 第81-88页 |
5.2.1 特征聚类 | 第82-84页 |
5.2.2 色度聚类 | 第84-85页 |
5.2.3 冗余消除 | 第85-86页 |
5.2.4 临时图像着色 | 第86-87页 |
5.2.5 行程编码 | 第87-88页 |
5.3 代表性像素着色解压缩原理 | 第88-89页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9-95页 |
5.4.1 图像质量主观评价 | 第89-92页 |
5.4.2 图像质量客观评价 | 第92-9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6-98页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96页 |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附录 | 第103-10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4-105页 |
附件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