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层次建模和GIS的垃圾回收行为模型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1.3 研究的主要目的 | 第10页 |
1.4 研究的次要目的 | 第10页 |
1.5 研究问题 | 第10页 |
1.6 研究的工作流程 | 第10-11页 |
1.7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8 研究范围 | 第13页 |
1.9 数据来源 | 第13页 |
1.10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1.11 工作术语 | 第14-15页 |
2 文献阅读--一般的垃圾回收个体行为模型 | 第15-27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文献阅读的目的和范围 | 第15页 |
2.3 个体行为 | 第15-21页 |
2.3.1 决策理论 | 第16-19页 |
2.3.2 社会心理学 | 第19页 |
2.3.3 一般的垃圾回收个体行为模型 | 第19-21页 |
2.4 群体行为 | 第21-23页 |
2.4.1 研究群体行为的原因? | 第21页 |
2.4.2 个体聚集成群体的方法 | 第21-23页 |
2.5 群体行为空间方面的分析 | 第23-25页 |
2.5.1 垃圾产生量和其空间位置 | 第23页 |
2.5.2 各生活小区居民回收行为差异的原因 | 第23页 |
2.5.3 地理信息系统(GIS) | 第23-25页 |
2.6 总结 | 第25-27页 |
3 案例--垃圾回收个体行为模型 | 第27-44页 |
3.1 研究区域 | 第27-29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27-28页 |
3.1.2 自然条件 | 第28-29页 |
3.1.3 社会-经济特征 | 第29页 |
3.2 固体垃圾管理现状评价 | 第29-34页 |
3.2.1 垃圾特征 | 第29-31页 |
3.2.2 垃圾管理 | 第31-34页 |
3.3 垃圾回收现状 | 第34-37页 |
3.3.1 路边回收 | 第34-35页 |
3.3.2 居民垃圾回收 | 第35-37页 |
3.4 影响研究区域回收行为的因子 | 第37-41页 |
3.4.1 回收垃圾的动机 | 第38页 |
3.4.2 支持回收行为的硬件设施 | 第38-39页 |
3.4.3 关于垃圾回收的知识 | 第39-40页 |
3.4.4 社会-人口属性 | 第40-41页 |
3.5 研究区域的垃圾回收个体模型 | 第41-43页 |
3.6 总结 | 第43-44页 |
4 数据分析 | 第44-63页 |
4.1 调查设计 | 第44-46页 |
4.1.1 调查目的 | 第44-45页 |
4.1.2 调查方法:面访 | 第45页 |
4.1.3 面访设计和完成 | 第45-46页 |
4.2 个体回收行为分析 | 第46-53页 |
4.2.1 描述性分析 | 第47-48页 |
4.2.2 检验模型 | 第48-51页 |
4.2.3 居民收入和其其它社会-人口变量关系 | 第51-53页 |
4.3 群体行为分析: | 第53-62页 |
4.3.1 收入分类 | 第53-55页 |
4.3.2 不同收入阶层和主要因子的关系 | 第55-60页 |
4.3.3 主要因子对不同收入群体的比重 | 第60-62页 |
4.3.4 研究区域的群体行为模型 | 第62页 |
4.4 本章结语 | 第62-63页 |
5 回收方案实施模拟和发现 | 第63-77页 |
5.1 垃圾产生量和分布 | 第63-65页 |
5.1.1 家庭垃圾产生量估计 | 第63-65页 |
5.1.2 可回收垃圾的产生量 | 第65页 |
5.3 研究区域行为变量的空间分布 | 第65-73页 |
5.3.1 收入阶层 | 第65-67页 |
5.3.2 家庭垃圾回收动机和愿意度 | 第67-68页 |
5.3.3 回收知识的空间分布值 | 第68-69页 |
5.3.4 硬件设施下回收垃圾的意愿程度值 | 第69-73页 |
5.4 模拟回收方案实施 | 第73-77页 |
5.4.1 三种家庭垃圾回收方案 | 第73-74页 |
5.4.2 拟结果讨论和发现 | 第74-77页 |
6 总结和建议 | 第77-79页 |
6.1 总结 | 第77页 |
6.2 结论 | 第77-78页 |
6.3 建议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4页 |
附录 | 第84-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