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理学论文--实验药理学论文

阿托伐他汀对正常/模拟缺血/再灌注心室肌快钠电流影响的系列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缩略语/符号说明第11-13页
前言第13-27页
    研究现状、成果第13-20页
    研究目的、方法第20-27页
一、系列研究1:阿托伐他汀对大鼠正常/模拟缺血心室肌快钠电流的短时效应第27-53页
    1.1 目的第27页
    1.2 对象和方法第27-33页
        1.2.1 对象第27页
        1.2.2 阿托伐他汀的溶解方案第27页
        1.2.3 实验分组第27-30页
        1.2.4 实验流程第30-32页
        1.2.5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第32-33页
    1.3 结果第33-47页
        1.3.1 阿托伐他汀作用前后正常细胞I_(Na)的变化第33-39页
        1.3.2 阿托伐他汀作用前后模拟缺血细胞I_(Na)的变化第39-47页
    1.4 讨论第47-51页
        1.4.1 对方法学的补充说明第47-48页
        1.4.2 对结果的解释第48-50页
        1.4.3 相关作用机制的探讨第50-51页
    1.5 结论第51-53页
二、系列研究2:大鼠心室肌I_(Na)在模拟缺血状态下变化的时间依赖性和阿托伐他汀对这一过程的影响第53-62页
    2.1 目的第53页
    2.2 对象和方法第53-56页
        2.2.1 对象第53页
        2.2.2 研究方法第53-56页
    2.3 结果第56-59页
        2.3.1 峰电流的时间效应第56-59页
        2.3.2 门控特性分析第59页
    2.4 讨论第59-61页
        2.4.1 阿托伐他汀溶解方案的调整第59-60页
        2.4.2 实验结果分析第60-61页
    2.5 结论第61-62页
三、系列研究3:模拟缺血/再灌注状态下大鼠心室肌I_(Na)的变化和阿托伐他汀对此过程的影响第62-77页
    3.1 目的第62页
    3.2 对象与方法第62-63页
        3.2.1 对象第62页
        3.2.2 方法第62-63页
        3.2.3 统计学方法第63页
    3.3 结果第63-73页
        3.3.1 建模结果第63-65页
        3.3.2 实验干预结果第65-73页
    3.4 讨论第73-76页
        3.4.1 方法学第73-74页
        3.4.2 实验结果第74-75页
        3.4.3 他汀对钠通道的可能作用第75-76页
    3.5 结论第76-77页
四、系列研究4:PI3K抑制剂渥曼青霉素对模拟缺血/再灌注左室心室肌细胞钠电流的影响和与阿托伐他汀作用的关系第77-94页
    4.1 前言第77-78页
    4.2 目的第78页
    4.3 对象与方法第78-81页
        4.3.1 对象第78页
        4.3.2 方法第78-81页
        4.3.3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方法第81页
    4.4 结果第81-90页
        4.4.1 模拟缺血阶段实验结果第81-86页
        4.4.2 模拟缺血再灌注阶段实验结果第86-90页
    4.5 讨论第90-93页
        4.5.1 实验结果分析第90-91页
        4.5.2 心肌保护机制第91-93页
    4.6 结论第93-94页
全文结论第94-95页
论文创新点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2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02-103页
综述第103-116页
    摘要第103页
    1 他汀抗心律失常循证医学证据第103-106页
    2 他汀抗心律失常机制第106-109页
    3 展望第109-110页
    综述参考文献第110-113页
    附图第113-116页
致谢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左室长轴功能和心电图ST-T变化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LRP16基因对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及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