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语注释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课题设计和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叶酸聚合物胶束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第13-24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15页 |
2 方法 | 第15-18页 |
2.1 α和γ-Folate-Cys的制备及表征 | 第15-17页 |
2.1.1 Folate-Cys的合成 | 第15页 |
2.1.2 Foalte-Cys的纯化 | 第15-16页 |
2.1.3 α和γ-Folate-Cys的纯度检测 | 第16页 |
2.1.4 α和γ-Folate-Cys的定性鉴别 | 第16-17页 |
2.1.4.1 巯基检测 | 第16页 |
2.1.4.2 紫外检测 | 第16页 |
2.1.4.3 核磁共振检测 | 第16页 |
2.1.4.4 质谱检测 | 第16-17页 |
2.2 α-和γ-Folate-PEG-DSPE的制备及表征 | 第17-18页 |
2.2.1 α-和γ-Folate-PEG-DSPE的合成 | 第17页 |
2.2.2 α-和γ-Folate-PEG-DSPE的纯化 | 第17页 |
2.2.3 α-和γ-Folate-PEG-DSPE的纯度检测 | 第17-18页 |
2.2.4 α-和γ-Folate-PEG-DSPE的核磁共振检测 | 第1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8-23页 |
3.1 α-和γ-Folate-Cys的制备及表征 | 第18-21页 |
3.1.1 α-和γ-Folate-Cys的合成和纯化 | 第18-19页 |
3.1.2 α-和γ-Folate-Cys的定性鉴别 | 第19-21页 |
3.1.2.1 巯基检测 | 第19页 |
3.1.2.2 紫外检测 | 第19页 |
3.1.2.3 核磁共振检测 | 第19-21页 |
3.1.2.4 质谱检测 | 第21页 |
3.2 α和γ-Folate-PEG-DSPE的制备及表征 | 第21-23页 |
3.2.1 α和γ-Folate-PEG-DSPE的合成和纯化 | 第21-22页 |
3.2.2 α-和γ-Folate-PEG-DSPE的核磁共振检测 | 第22-23页 |
4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表征 | 第24-33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24页 |
2 方法 | 第24-26页 |
2.1 阿霉素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4-25页 |
2.1.1 测定波长的选择 | 第24-25页 |
2.1.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5页 |
2.1.3 方法回收率实验 | 第25页 |
2.2 单因素考察 | 第25页 |
2.3 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表征 | 第25-26页 |
2.3.1 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 第25页 |
2.3.2 胶束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 | 第25-26页 |
2.3.2.1 胶束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5页 |
2.3.2.2 胶束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 | 第25-26页 |
2.3.3 聚合物胶束表征 | 第26页 |
2.3.4 聚合物胶束放置稳定性考察 | 第26页 |
2.4 聚合物胶束的体外释放实验 | 第2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2页 |
3.1 阿霉素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6-27页 |
3.1.1 测定波长 | 第26页 |
3.1.2 标准曲线 | 第26-27页 |
3.1.3 方法回收率实验 | 第27页 |
3.2 单因素考察 | 第27-29页 |
3.2.1 有机溶剂种类的选择 | 第27-28页 |
3.2.2 旋转蒸发温度的选择 | 第28页 |
3.2.3 水化体积的影响 | 第28页 |
3.2.4 投药量的选择 | 第28-29页 |
3.3 聚合物胶束的表征 | 第29-30页 |
3.3.1 胶束包封率和载药量方法的筛选和测定 | 第29页 |
3.3.2 胶束粒径和形态 | 第29-30页 |
3.3.3 胶束稳定性 | 第30页 |
3.4 体外释放实验 | 第30-32页 |
4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聚合物胶束的体内外药效学评价 | 第33-49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33-34页 |
2 方法 | 第34-37页 |
2.1 聚合物胶束的细胞学考察 | 第34-36页 |
2.1.1 细胞常规培养条件 | 第34页 |
2.1.2 巨噬细胞的内吞作用 | 第34页 |
2.1.3 叶酸受体高表达细胞株的测定 | 第34-35页 |
2.1.4 肿瘤细胞的定性摄取实验 | 第35页 |
2.1.5 肿瘤细胞的定量摄取实验 | 第35页 |
2.1.6 肿瘤细胞的体外药效学实验 | 第35-36页 |
2.2 聚合物胶束的肿瘤靶向性考察 | 第36-37页 |
2.2.1 肿瘤模型的建立 | 第36页 |
2.2.2 实验方案 | 第36-37页 |
2.3 皮下动物模型的体内药效学实验 | 第37页 |
2.3.1 肿瘤模型的建立 | 第37页 |
2.3.2 实验方案 | 第37页 |
2.3.3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第3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8页 |
3.1 聚合物胶束的细胞学考察 | 第37-43页 |
3.1.1 巨噬细胞的内吞作用 | 第37-38页 |
3.1.2 叶酸受体高表达细胞株测定 | 第38-39页 |
3.1.3 肿瘤细胞的定性摄取实验 | 第39-41页 |
3.1.4 肿瘤细胞的定量摄取实验 | 第41-42页 |
3.1.5 肿瘤细胞的体外药效学实验 | 第42-43页 |
3.2 聚合物胶束的肿瘤靶向性考察 | 第43-44页 |
3.3 皮下动物模型的体内药效学实验 | 第44-48页 |
3.3.1 给药后瘤体积和体重的变化 | 第44-47页 |
3.3.2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第47-48页 |
4 小结 | 第48-49页 |
全文结论和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