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临床研究 | 第9-26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二)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0页 |
(三) 病例排除和剔除标准 | 第10页 |
(四) 病例脱落标准 | 第10页 |
(五) 中止试验的标准 | 第1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0-15页 |
(一) 随机分组 | 第10-11页 |
(二) 治疗方法 | 第11-12页 |
(三) 各种针刺意外情况之处理 | 第12-13页 |
(四) 观测指标 | 第13-14页 |
(五) 总体疗效评定标准 | 第14-15页 |
(六) 不良反应记录 | 第15页 |
(七) 统计学处理 | 第15页 |
三、病例一般资料 | 第15-19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15页 |
(二) 病例完成情况 | 第15-16页 |
(三) 治疗前两组基线情况比较 | 第16-19页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9-26页 |
(一) 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积分比较 | 第19-20页 |
(二) 两组治疗后体征改善率比较 | 第20页 |
(三) 两组治疗后X线片各征象变化比较 | 第20-21页 |
(四)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 | 第21-22页 |
(五) 两组治疗前后TCD变化比较 | 第22-23页 |
(六) 治疗后两组中医辨证分型比较 | 第23页 |
(七) 治疗后两组疗效分析比较 | 第23页 |
(八) 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 第23-24页 |
(九) 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 | 第24页 |
(十) 治疗后随访情况见表 | 第24-26页 |
讨论 | 第26-43页 |
一、有关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 第26-29页 |
(一) 椎动脉的解剖结构 | 第26-27页 |
(二)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 | 第27-29页 |
二、有关祖国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 第29-31页 |
(一)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 | 第29-30页 |
(二)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 | 第30页 |
(三)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 第30-31页 |
三、疗效评价指标选择 | 第31-32页 |
(一)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 第31页 |
(二) 颈椎X线片 | 第31-32页 |
(三)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 | 第32页 |
四、临床疗效总结与评价 | 第32-35页 |
(一) 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积分比较 | 第32页 |
(二) 治疗后体征改善率比较 | 第32-33页 |
(三) 治疗后X线片比较 | 第33-34页 |
(四) 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比较 | 第34页 |
(五) 治疗后TCD变化比较 | 第34-35页 |
(六) 治疗后两组总疗效比较 | 第35页 |
五、针刺结合整脊正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机理探讨 | 第35-43页 |
(一) 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作用 | 第35-38页 |
(二) 整脊正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作用机理 | 第38-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综述 | 第47-83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查新报告 | 第84-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