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3-4页 |
图表目录 | 第4-5页 |
附录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23页 |
一、选题缘由、价值与意义 | 第10-11页 |
二、学术史概述 | 第11-18页 |
三、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 | 第18-20页 |
四、史料评述与内容安排 | 第20-23页 |
第一章 从直隶江南到建省安徽 | 第23-45页 |
第一节 江南省建立与清初治政中”安徽”一词的出现 | 第26-28页 |
第二节 江南省分治及安徽建省的原因 | 第28-35页 |
第三节 安徽建省的过程、职官设置 | 第35-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二章 省域认同的离散到聚合——清朝官僚群体安徽省域的组织认同研究 | 第45-68页 |
第一节 康熙《江南通志》安徽认知及其特点 | 第46-53页 |
第二节 乾隆《江南通志》安徽地域认知及其特点 | 第53-60页 |
第三节 道光《安徽通志》组织认知主体的确立 | 第60-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三章 多元复线与社会认同的集束——清朝安徽省域社会认同的历史演化研究 | 第68-82页 |
第一节 概念与意义解释 | 第68-71页 |
第二节 安徽省域社会认同的研究设计 | 第71-74页 |
第三节 清朝安徽籍官员的籍贯分布状况 | 第74-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2页 |
第四章 旅京安徽会馆与省域认同 | 第82-94页 |
第一节 李鸿章与安徽会馆的兴办 | 第82-85页 |
第二节 旅京安徽会馆的兴建与重建 | 第85-86页 |
第三节 安徽会馆与省域认同 | 第86-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附图 | 第94-95页 |
结语 | 第95-106页 |
一、安徽省级政区沿革与变迁特性 | 第95-96页 |
二、安徽省域认同的基本概念及其适用 | 第96-99页 |
三、省域认同的时间属性 | 第99-101页 |
四、问题与讨论 | 第101-106页 |
附录 | 第106-208页 |
参考文献 | 第208-222页 |
后记 | 第222-2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