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论文创新点摘要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2-20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2 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 | 第20-22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0-2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3 关键技术 | 第22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3-25页 |
第2章 基于数字岩心构建碳酸盐岩双孔隙网络模型 | 第25-46页 |
2.1 二维岩心图像的获取 | 第25-30页 |
2.1.1 扫描电子显微镜实验 | 第25-27页 |
2.1.2 图像的二值化 | 第27-30页 |
2.2 双孔隙数字岩心的构建 | 第30-40页 |
2.2.1 基于 SA 的大孔隙数字岩心构建方法 | 第30-34页 |
2.2.2 基于 MCMC 的微孔隙数字岩心构建方法 | 第34-38页 |
2.2.3 双孔隙数字岩心的叠加算法 | 第38-40页 |
2.3 双孔隙网络模型的提取 | 第40-45页 |
2.3.1 岩心孔隙空间的侵蚀方法 | 第40-42页 |
2.3.2 岩心孔隙空间的膨胀方法 | 第42-43页 |
2.3.3 孔隙喉道的参数表征 | 第43-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基于网络统计特征构建碳酸盐岩双孔隙网络模型 | 第46-62页 |
3.1 孔隙网络模型的建立 | 第46-50页 |
3.1.1 规则孔隙网络模型 | 第46-49页 |
3.1.2 真实孔隙网络模型 | 第49-50页 |
3.2 孔隙网络模型的统计特征描述 | 第50-54页 |
3.2.1 网络结构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50-53页 |
3.2.2 孔隙网络模型的连通性表征 | 第53-54页 |
3.3 双孔隙网络模型的构建 | 第54-61页 |
3.3.1 基于统计特征重构大孔隙网络 | 第54-57页 |
3.3.2 基于大孔隙网络骨架空间填充微孔隙网络 | 第57-59页 |
3.3.3 大孔隙网络和微孔隙网络的整合 | 第59-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碳酸盐岩双孔隙网络模型结构特征分析 | 第62-85页 |
4.1 数字岩心结构特征分析 | 第62-66页 |
4.1.1 数字岩心孔隙结构评价方法 | 第62-64页 |
4.1.2 数字岩心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 第64-66页 |
4.2 孔隙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 第66-71页 |
4.2.1 孔隙网络结构评价方法 | 第66-67页 |
4.2.2 孔隙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 第67-71页 |
4.3 双孔隙网络模型结构特征敏感性分析 | 第71-83页 |
4.3.1 算法敏感性分析 | 第71-76页 |
4.3.2 网络结构稳定性分析 | 第76-8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5章 碳酸盐岩双孔隙网络模型渗流特征分析 | 第85-102页 |
5.1 数字岩心渗流特征分析 | 第85-88页 |
5.1.1 数字岩心渗流模拟理论 | 第85-87页 |
5.1.2 绝对渗透率对比分析 | 第87-88页 |
5.2 孔隙网络渗流特征分析 | 第88-94页 |
5.2.1 孔隙网络渗流模拟理论 | 第88-91页 |
5.2.2 孔隙网络渗流特征分析 | 第91-94页 |
5.3 双孔隙网络渗流特征敏感性分析 | 第94-100页 |
5.3.1 网络结构参数对渗流特征的影响 | 第94-100页 |
5.3.2 润湿性对渗流特征的影响 | 第10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作者简历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