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给水工程(上水道工程)论文--净水工程(给水处理)论文

纳米水合二氧化锰氧化水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效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7-31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1.2 生物锰氧化物的环境意义第18-20页
        1.2.1 生物锰氧化物在环境中的广泛存在第18页
        1.2.2 生物锰氧化物的净化作用第18-20页
    1.3 锰氧化物氧化降解有机物的研究概况第20-26页
        1.3.1 锰氧化物氧化各种有机物的速率常数第20-21页
        1.3.2 二氧化锰氧化各种有机物的影响因素第21-22页
        1.3.3 锰氧化物氧化有机物的路径第22-25页
        1.3.4 新生态二氧化锰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第25-26页
    1.4 纳米材料在环境中的应用第26-29页
        1.4.1 纳米材料去除环境污染第26-27页
        1.4.2 纳米颗粒的活性第27-28页
        1.4.3 纳米材料的风险第28-29页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9-31页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31-39页
    2.1 目标有机物的选择及结构参数第31-32页
    2.2 实验方法第32-34页
        2.2.1 纳米水合二氧化锰的制备及表征第32-33页
        2.2.2 纳米水合二氧化锰氧化有机物第33页
        2.2.3 高锰酸钾氧化有机物第33-34页
    2.3 分析检测方法第34-37页
        2.3.1 高锰酸钾及二氧化锰浓度的测定第34-35页
        2.3.2 纳米水合二氧化锰粒径的测定第35页
        2.3.3 纳米水合二氧化锰平均价态的测定第35-36页
        2.3.4 有机物浓度的测定第36页
        2.3.5 阴离子浓度的测定第36-37页
        2.3.6 锰离子浓度的测定第37页
    2.4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37-39页
        2.4.1 化学试剂第37-38页
        2.4.2 实验仪器第38-39页
第3章 纳米水合二氧化锰氧化磺胺类有机物第39-62页
    3.1 引言第39页
    3.2 制备条件对纳米水合二氧化锰活性的影响第39-43页
        3.2.1 不同混合方式的影响第39-40页
        3.2.2 不同制备温度的影响第40-41页
        3.2.3 不同制备浓度的影响第41-42页
        3.2.4 放置时间的影响第42-43页
    3.3 纳米水合二氧化锰氧化磺胺的效能研究第43-53页
        3.3.1 SMZ初始浓度的影响第43-44页
        3.3.2 纳米水合二氧化锰初始浓度的影响第44-45页
        3.3.3 反应pH值的影响第45-46页
        3.3.4 水中背景成分的影响第46-50页
        3.3.5 纳米水合二氧化锰氧化其它芳胺类有机物第50-53页
    3.4 纳米水合二氧化锰氧化SMZ的动力学研究第53-60页
        3.4.1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53-57页
        3.4.2 反应物初始浓度对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第57-59页
        3.4.3 反应pH值对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第59-60页
    3.5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4章 纳米水合二氧化锰氧化溴酚类有机物第62-79页
    4.1 引言第62页
    4.2 纳米水合二氧化锰氧化溴酚的效能第62-68页
        4.2.1 反应物初始浓度的影响第62-64页
        4.2.2 反应pH值的影响第64-65页
        4.2.3 氮气和氧气的影响第65-66页
        4.2.4 纳米水合二氧化锰氧化溴酚动力学第66-68页
    4.3 纳米水合二氧化锰氧化溴酚的脱溴研究第68-72页
        4.3.1 氧化过程中溴离子的释放量第68-69页
        4.3.2 反应pH值的影响第69-71页
        4.3.3 氮气和氧气的影响第71-72页
    4.4 纳米水合二氧化锰氧化过程中的性质变化第72-78页
        4.4.1 纳米水合二氧化锰粒径的增长第72-76页
        4.4.2 溶液中锰离子的释放量第76-77页
        4.4.3 纳米水合二氧化锰平均价态的变化第77-78页
    4.5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5章 基于氧化有机物的纳米水合二氧化锰凝聚特性研究第79-93页
    5.1 引言第79页
    5.2 锰离子引起的纳米水合二氧化锰凝聚研究第79-81页
        5.2.1 锰离子浓度的影响第79-80页
        5.2.2 反应pH值对凝聚的影响第80-81页
    5.3 纳米水合二氧化锰氧化有机物时的凝聚研究第81-85页
        5.3.1 氧化不同有机物时的凝聚特性第81-84页
        5.3.2 反应pH值对凝聚的影响第84-85页
    5.4 纳米水合二氧化锰凝聚的控制研究第85-88页
        5.4.1 控制基于锰离子引起的凝聚第85-87页
        5.4.2 控制基于氧化有机物引起的凝聚第87-88页
    5.5 纳米水合二氧化锰和少量高锰酸钾组合氧化有机物第88-92页
        5.5.1 氧化BPA的效能及机制第89-91页
        5.5.2 氧化 4-硝基酚的效能及机制第91-92页
    5.6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6章 高锰酸钾氧化过程中二氧化锰及中间态的作用第93-110页
    6.1 引言第93页
    6.2 高锰酸钾同时氧化苯酚和CMZ第93-96页
    6.3 高锰酸钾同时氧化苯酚和BPA第96-101页
        6.3.1 氧化苯酚和BPA的效能第96-98页
        6.3.2 BPA初始浓度的影响第98-99页
        6.3.3 BPA投加方式的影响第99-100页
        6.3.4 高锰酸钾的分解第100-101页
    6.4 高锰酸钾氧化其它酚类复合污染的规律第101-104页
        6.4.1 同时氧化 2-CP和 2,4-DCP第101-103页
        6.4.2 同时氧化 2-CP和 2,4,6-TCP第103-104页
    6.5 高锰酸钾氧化复合污染的动力学研究第104-108页
        6.5.1 弱酸性条件下的动力学第104-105页
        6.5.2 弱碱性条件下的动力学第105-107页
        6.5.3 氧化酚类复合污染的机理第107-108页
    6.6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结论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28-130页
致谢第130-131页
个人简历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框架结构中2×2区格连续混凝土板抗火性能研究
下一篇:人工系统生态服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