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退出机制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嘉兴市姚庄镇和温州市丽岙街道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2.1 宅基地退出的背景分析 | 第14-17页 |
2.1.1 城市化与宅基地退出 | 第14-15页 |
2.1.2 对宅基地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 第15-17页 |
2.2 对影响宅基地退出因素的研究 | 第17-21页 |
2.2.1 外部因素 | 第17-19页 |
2.2.2 内部因素 | 第19-21页 |
2.3 对宅基地退出模式的研究 | 第21-22页 |
2.4 对综述的评价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23-30页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3-25页 |
3.1.1 宅基地 | 第23-24页 |
3.1.2 宅基地使用权 | 第24页 |
3.1.3 宅基地退出 | 第24-25页 |
3.2 相关理论 | 第25-27页 |
3.2.1 产权理论 | 第25-26页 |
3.2.2 制度变迁理论 | 第26-27页 |
3.2.3 城市化理论 | 第27页 |
3.3 影响宅基地退出的因素 | 第27-30页 |
第四章 嘉兴模式—以嘉善县姚庄桃源新邨社区为例 | 第30-42页 |
4.1 嘉兴市“两分两换”背景情况介绍 | 第30-31页 |
4.2 具体做法—以姚庄镇桃源新邨社区为例 | 第31-35页 |
4.2.1 姚庄镇桃源新邨社区基本情况介绍 | 第31页 |
4.2.2 置换对象和方式 | 第31页 |
4.2.3 人口认定 | 第31-32页 |
4.2.4 置换面积标准 | 第32-33页 |
4.2.5 补助和奖励标准 | 第33-34页 |
4.2.6 置换价格 | 第34页 |
4.2.7 置换程序 | 第34-35页 |
4.2.8 有关具体事宜的处理办法 | 第35页 |
4.3 桃源新村邨区宅基地置换的特点 | 第35-36页 |
4.4 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 第36-41页 |
4.4.1 取得的成效 | 第36-38页 |
4.4.2 存在的问题 | 第38-41页 |
4.5 对嘉兴模式的评价 | 第41-42页 |
第五章 温州模式—以温州市瓯海区丽岙街道为例 | 第42-55页 |
5.1 温州市“三分三改”背景情况介绍 | 第42-43页 |
5.2 具体做法——以温州市瓯海区丽岙街道为例 | 第43-49页 |
5.2.1 瓯海区丽岙街道基本情况介绍 | 第43-44页 |
5.2.2 置换对象和房源 | 第44页 |
5.2.3 置换方式 | 第44-45页 |
5.2.4 面积认定与补偿 | 第45-46页 |
5.2.5 置换价格 | 第46页 |
5.2.6 户口数与户口的认定 | 第46-47页 |
5.2.7 置换程序 | 第47-49页 |
5.2.8 其他条款 | 第49页 |
5.3 温州市瓯海区丽岙街道宅基地置换的特点 | 第49-50页 |
5.4 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 第50-54页 |
5.4.1 取得的成绩 | 第50-52页 |
5.4.2 存在的问题 | 第52-54页 |
5.5 对温州模式的评价 | 第54-55页 |
第六章 比较分析 | 第55-71页 |
6.1 具体做法的对比 | 第55-56页 |
6.2 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的对比 | 第56-58页 |
6.3 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对比 | 第58-65页 |
6.3.1 相同点分析 | 第58-61页 |
6.3.2 不同点分析 | 第61-65页 |
6.4 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对二者作用的分析 | 第65-69页 |
6.4.1 外部因素的影响 | 第67-68页 |
6.4.2 内部因素的影响 | 第68-69页 |
6.5 相关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