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页 |
1 引言 | 第7-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1 论文结构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1-12页 |
2.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界定及理论依据 | 第12-18页 |
2.1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定义 | 第12-13页 |
2.2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分类 | 第13页 |
2.2.1 初次信息披露 | 第13页 |
2.2.2 持续信息披露 | 第13页 |
2.3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理论依据 | 第13-16页 |
2.3.1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理论 | 第13-14页 |
2.3.2 市场失灵理论 | 第14-15页 |
2.3.3 代理理论 | 第15-16页 |
2.4 信息披露制度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2.4.1 保护投资者利益 | 第16-17页 |
2.4.2 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秩序 | 第17页 |
2.4.3 促进上市公司提高治理水平 | 第17-18页 |
3.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发展现状及问题剖析 | 第18-31页 |
3.1 整体发展状况 | 第18-22页 |
3.1.1 规模总量不断扩大 | 第18-20页 |
3.1.2 整体质量不断提高 | 第20-21页 |
3.1.3 监管体系和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 | 第21-22页 |
3.1.4 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 | 第22页 |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2-24页 |
3.2.1 信息披露不充分,存在过度包装 | 第22-23页 |
3.2.2 信息披露不真实,存在虚假现象 | 第23-24页 |
3.2.3 信息披露不规范,滋生内幕交易 | 第24页 |
3.3 问题的形成原因 | 第24-26页 |
3.3.1 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不健全,代理成本高 | 第24-25页 |
3.3.2 政府监管体系不完善,上市公司违法成本低 | 第25-26页 |
3.3.3 缺乏全方位投资者保护制度 | 第26页 |
3.4 案例分析 | 第26-31页 |
3.4.1 从创业板公司上市后业绩集体变脸看信息披露的过度包装 | 第26-28页 |
3.4.2 从浑水做空中国概念股看信息披露存在的虚假现象 | 第28-30页 |
3.4.3 从中山公用违法案看信息披露过程中的内幕交易 | 第30-31页 |
4. 发达国家及地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经验借鉴 | 第31-36页 |
4.1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国际比较 | 第31-34页 |
4.1.1 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国际比较 | 第31-33页 |
4.1.2 政府监管体系的国际比较 | 第33页 |
4.1.3 投资者保护制度的国际比较 | 第33-34页 |
4.2 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 第34-36页 |
4.2.1 借鉴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成功经验 | 第34-35页 |
4.2.2 借鉴政府监管体系的成功经验 | 第35页 |
4.2.3 借鉴投资者保护制度的成功经验 | 第35-36页 |
5.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风险防范机制及措施 | 第36-48页 |
5.1 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降低代理成本 | 第36-39页 |
5.1.1 加强独立董事、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监督机制 | 第36-38页 |
5.1.2 以内控体系建设为契机,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 第38-39页 |
5.2 完善政府监管体系,提高上市公司违法成本 | 第39-44页 |
5.2.1 提高证监会监管效率 | 第39-42页 |
5.2.2 充分发挥证券交易所的一线监督作用 | 第42-43页 |
5.2.3 鼓励社会监督,健全社会诚信体系 | 第43-44页 |
5.3 多方面入手,建立全方位投资者保护制度 | 第44-48页 |
5.3.1 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成为证券市场的投资主体 | 第44-45页 |
5.3.2 建全投资者权益保护组织,维护投资者利益 | 第45-46页 |
5.3.3 引入集体诉讼制度,追究违法信息披露的民事赔偿责任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