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引言 | 第12-16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2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三)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一、安全保障义务一般理论 | 第16-28页 |
| (一)安全保障义务的基本内涵 | 第16-17页 |
| 1. 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范围 | 第16-17页 |
| 2. 安全保障义务保障的利益范围 | 第17页 |
| (二)安全保障义务的法理依据 | 第17-21页 |
| 1. 符合现代民商法的基本精神 | 第18页 |
| 2. 符合诚实信用的原则 | 第18-19页 |
| 3. 获益风险理论 | 第19页 |
| 4. 危险控制理论 | 第19-20页 |
| 5. 契约义务理论 | 第20-21页 |
| (三)安全保障义务的适用范围 | 第21-24页 |
| 1. 经营者对消费者的安全保障义务 | 第21-22页 |
| 2. 雇主对雇员的安全保障义务 | 第22-23页 |
| 3. 旅游业经营者对游客的安全保障义务 | 第23页 |
| 4. 教育机构对生员的安全保障义务 | 第23-24页 |
| (四)我国安全保障义务的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4-28页 |
| 1. 我国安全保障义务的立法现状 | 第24-25页 |
| 2. 我国安全保障义务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 二、安全保障义务立法模式比较 | 第28-32页 |
| (一)大陆法系的安全注意义务 | 第28-29页 |
| 1. 德国法上的一般安全注意义务 | 第28页 |
| 2. 法国法上的安全义务 | 第28-29页 |
| 3. 日本法上的注意义务 | 第29页 |
| (二)英美法上的安全注意义务 | 第29-30页 |
| (三)两大法系国家的安全注意义务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30-32页 |
| 三、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比较 | 第32-42页 |
| (一)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责任的性质 | 第32-33页 |
| 1. 国外的观点 | 第32页 |
| 2. 我国学者的观点 | 第32-33页 |
| (二)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类型 | 第33-35页 |
| 1. 侵权责任 | 第33-34页 |
| 2. 合同责任 | 第34-35页 |
| (三)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 第35-37页 |
| 1. 过错责任原则 | 第36页 |
| 2. 无过错责任原则 | 第36-37页 |
| (四)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构成要件 | 第37-42页 |
| 1. 行为人违反了所承担的安全保障义务 | 第37-38页 |
| 2. 损害事实与行为人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之间有因果关系 | 第38-42页 |
| 四、我国司法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42-48页 |
| (一)权利人范围判断标准的认定 | 第42-43页 |
| (二)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责任的形式 | 第43页 |
| 1. 直接责任 | 第43页 |
| 2. 行为人没有防范、制止来自第三方侵害而承担的补充责任 | 第43页 |
| (三)第三人介入时侵权责任的分担 | 第43-45页 |
| (四)安全保障义务的合理化限制 | 第45-48页 |
| 1. 行为人承担安全保障义务范围的限制 | 第45页 |
| 2. 行为人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限制 | 第45-48页 |
| 结语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后记 | 第54-5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