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20页 |
1.1 小麦成株抗病性研究 | 第11-12页 |
1.2 小麦叶锈病抗性基因及成株抗性 QTL 研究 | 第12-13页 |
1.2.1 叶锈病抗性基因及成株抗性 QTL | 第12-13页 |
1.2.2 已克隆的抗叶锈病基因 | 第13页 |
1.3 小麦抗叶锈遗传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1.3.1 常规杂交法 | 第14页 |
1.3.2 基因推导法 | 第14页 |
1.3.3 染色体定位法 | 第14-15页 |
1.3.4 分子标记法 | 第15-16页 |
1.4 QTL 定位 | 第16-18页 |
1.4.1 QTL 作图群体 | 第16-17页 |
1.4.2 QTL 定位的原理和方法 | 第17-18页 |
1.4.3 QTL 定位的统计软件、阈值 | 第18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8-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6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2.1.1 供试小麦材料及 QTL 作图群体 | 第20页 |
2.1.2 供试小麦叶锈菌种 | 第20页 |
2.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20-21页 |
2.2.1 仪器设备 | 第20页 |
2.2.2 试剂 | 第20-21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2.3.1 菌种的繁殖与保存 | 第21页 |
2.3.2 田间试验设计及成株抗叶锈鉴定 | 第21-22页 |
2.4 基因型分析 | 第22-25页 |
2.4.1 叶片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22页 |
2.4.2 DNA 浓度和质量检测 | 第22-23页 |
2.4.3 抗感池及优选小群体建立 | 第23页 |
2.4.4 PCR 扩增及电泳分析 | 第23-25页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5-26页 |
2.5.1 群体表型分析 | 第25页 |
2.5.2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5页 |
2.5.3 QTL 定位与 QTL 命名规则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3页 |
3.1 徐矮 F2、F2:3家系的抗叶锈性表型分析 | 第26-28页 |
3.2 连锁群构建及染色体定位 | 第28-29页 |
3.2.1 BSA 策略 | 第28页 |
3.2.2 优选小群体策略 | 第28页 |
3.2.3 连锁群构建及染色体定位 | 第28-29页 |
3.3 徐矮叶锈病成株抗性 QTL 定位 | 第29-33页 |
4 讨论 | 第33-36页 |
4.1 成株抗性基因挖掘 | 第33页 |
4.2 小麦成株抗叶锈性表现及其鉴定指标 | 第33-34页 |
4.3 BSA 及 PSG 法在 QTL 定位上的应用 | 第34页 |
4.4 本研究定位结果与已定位成株抗性基因和 QTL 的比较 | 第34-36页 |
5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3页 |
附录 A | 第43-45页 |
附录 B | 第45-48页 |
附录 C | 第48-4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
作者简历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