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2-14页 |
前言 | 第14-19页 |
第一章 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的建立 | 第19-27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1.1.1 试剂与仪器 | 第20-21页 |
1.1.2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1.2 实验结果 | 第22-26页 |
1.2.1 体重变化 | 第22-23页 |
1.2.2 血脂变化 | 第23-24页 |
1.2.3 腹主动脉和肝脏HE染色结果 | 第24-26页 |
1.3 本章小结 | 第26页 |
1.4 讨论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携带单、双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的包装及纯化 | 第27-3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2页 |
2.1.1 材料与仪器 | 第27-29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32-34页 |
2.2.1 质粒提取与鉴定 | 第32页 |
2.2.2 HEK293T细胞的培养和转染 | 第32-33页 |
2.2.3 Real-time PCR检测病毒滴度结果 | 第33-34页 |
2.2.4 AAV病毒活性检测 | 第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2.4 讨论 | 第35-36页 |
第三章 C57BL/6小鼠EPCs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 第36-44页 |
3.1 材料与试剂 | 第37-38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37页 |
3.1.2 试剂配制 | 第37-38页 |
3.1.3 动物标本 | 第38页 |
3.1.4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3.2.1 骨髓EPCs的分离、培养 | 第38页 |
3.2.2 内皮祖细胞形态学观察 | 第38-39页 |
3.2.3 MTT法测内皮祖细胞生长曲线 | 第39页 |
3.2.4 荧光吞噬试验 | 第39页 |
3.2.5 流式表型检测表面抗原表达 | 第39页 |
3.2.6 免疫组化检测Flk-1和vWF表达 | 第39-40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0-42页 |
3.3.1 EPCs的培养和形态学观察 | 第40页 |
3.3.2 EPCs生长曲线测定 | 第40-41页 |
3.3.3 EPCs的表型鉴定 | 第41页 |
3.3.4 荧光吞噬实验结果 | 第41页 |
3.3.5 免疫组化检测vWF和Flk-1抗原表达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页 |
3.5 讨论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对动脉硬化小鼠的效果评估 | 第44-61页 |
4.1 材料与试剂 | 第45-47页 |
4.1.1 主要试剂 | 第45页 |
4.1.2 细胞选择 | 第45页 |
4.1.3 实验动物 | 第45页 |
4.1.4 实验引物 | 第45-46页 |
4.1.5 试剂配制 | 第46页 |
4.1.6 实验仪器 | 第46-4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7-50页 |
4.2.1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 | 第47页 |
4.2.2 实验分组 | 第47页 |
4.2.3 内皮祖细胞的培养 | 第47页 |
4.2.4 CM-Dil标记EPCs | 第47页 |
4.2.5 分组实验 | 第47-48页 |
4.2.6 动物标本采集 | 第48页 |
4.2.7 血脂检测 | 第48页 |
4.2.8 Real-time PCR检测目的基因和AS相关基因表达 | 第48-49页 |
4.2.9 免疫印迹法半定量测定hPON1蛋白含量 | 第49-50页 |
4.2.10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50页 |
4.2.11 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 | 第50页 |
4.3 结果 | 第50-59页 |
4.3.1 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 第50页 |
4.3.2 EPCs的培养和标记 | 第50-51页 |
4.3.3 治疗后血脂变化 | 第51-52页 |
4.3.4 基因在肝脏组织内的表达 | 第52-55页 |
4.3.5 相关蛋白表达检测结果 | 第55-56页 |
4.3.6 肝脏和腹主动脉病理学观察 | 第56-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页 |
4.5 讨论 | 第59-61页 |
综述 | 第6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