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药物化学论文

具有平面结构的新型配合物的设计合成、理化性质及其DNA作用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缩略语/符号说明第11-12页
前言第12-19页
    一、引言第12-13页
    二、金属配合物与DNA作用的方式第13-14页
        2.1 共价结合第13页
        2.2 非共价结合第13-14页
        2.3 剪切作用第14页
    三、金属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第14-16页
        3.1 光谱学方法第14-15页
        3.2 粘度法第15-16页
        3.3 X-射线晶体衍射法第16页
        3.4 核磁共振法第16页
    四、苯并咪唑衍生物的研究进展第16-17页
        4.1 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合成进展第16-17页
        4.2 苯并咪唑配位化合物的合成进展第17页
    五、希夫碱衍生物的研究进展第17-18页
        5.1 单希夫碱第17-18页
        5.2 双链希夫碱第18页
    六、选题的意义第18-19页
第一章 苯并咪唑大平面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第19-32页
    1.1 苯并咪唑大平面配合物合成的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第19-20页
        1.1.1 反应原料第19-20页
        1.1.2 反应试剂第20页
        1.1.3 实验仪器第20页
    1.2 苯并咪唑大平面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20-27页
        1.2.1 配体2,6-Bis(benzimidazol-2-yl)-4-hydroxypyridine(H_3OBP)的合成与表征第20-23页
        1.2.2 配合物[Co(HOBP)(H_2OBP)]·2H_2O·2EtOH(1)和[Ni(H_2OBP)_2][Ni(H_3OBP)(H_2OBP)]NO_3·3H_2O(2)的合成第23-27页
    1.3 苯并咪唑大平面配合物的性质研究第27-31页
        1.3.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27页
        1.3.2 实验方法第27-28页
        1.3.3 苯并咪唑大平面配合物的化学核酸酶活性研究第28-31页
    结论第31-32页
第二章 双希夫碱体系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第32-42页
    2.1 双希夫碱配合物合成的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第33-34页
        2.1.1 反应原料第33页
        2.1.2 反应试剂第33-34页
        2.1.3 实验仪器第34页
    2.2 双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34-41页
        2.2.1 配体N,N'-Bis(2-hydroxy-5-methylbenzylidene)-1,3-diaminobenzene(Me-BIS)的合成与表征第34-35页
        2.2.2 配体N,N'-Bis(2-hydroxy-5-chlorobenzylidene)-1,3-diaminobenzene(C1-BIS)的合成第35-37页
        2.2.3 Me-BIS体系配合物和Cl-BIS体系配合物的合成第37-39页
        2.2.4 X-射线单晶测试及结构描述第39-41页
    结论第41-42页
第三章 单希夫碱体系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磁性和生物活性第42-56页
    3.1 单希夫碱配合物合成的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第43-45页
        3.1.1 反应原料第43-44页
        3.1.2 反应试剂第44页
        3.1.3 实验仪器第44-45页
    3.2 单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45-52页
        3.2.1 牛磺酸缩5-氯水杨醛希夫碱的配体合成第45-46页
        3.2.2 牛磺酸缩5-氯水杨醛希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46-48页
        3.2.3 甘氨酸缩5-氯水杨醛希夫碱的配体合成第48-49页
        3.2.4 甘氨酸缩5-氯水杨醛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49-52页
    3.3 单希夫碱配合物的性质研究第52-55页
        3.3.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52页
        3.3.2 实验方法第52-55页
    结论第55-56页
全文结论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8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68-69页
附录第69-83页
综述第83-119页
    一、引言第83-84页
    二、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质的研究第84-109页
    三、展望第109页
    综述参考文献第109-119页
致谢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磷酸鞘氨醇后适应对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下一篇:钙网织蛋白CRT在氧化应激诱导黑素细胞损伤及免疫反应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