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6页 |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0.2 国内外现有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0.2.2 国外研究现况 | 第14-16页 |
1 董事勤勉义务的法理基础 | 第16-26页 |
1.1 董事勤勉义务的内涵 | 第16-20页 |
1.1.1 关于董事勤勉义务内涵的争论 | 第16-17页 |
1.1.2 我国公司法中董事勤勉义务的涵义 | 第17-18页 |
1.1.3 对董事勤勉义务做扩大解释的必要性 | 第18-20页 |
1.2 董事勤勉义务的来源——公司与董事间的法律关系 | 第20-22页 |
1.2.1 关于公司与董事间法律关系的争论 | 第20-22页 |
1.2.2 我国公司与董事间的法律关系 | 第22页 |
1.3 董事是否对第三人承担勤勉义务的讨论 | 第22-26页 |
2 董事勤勉义务的判断标准 | 第26-43页 |
2.1 关于董事努力工作的判断标准 | 第26-31页 |
2.1.1 关于董事职责范围的争论 | 第26-27页 |
2.1.2 董事努力工作判断标准的衡量——基于法经济学的解释 | 第27-29页 |
2.1.3 我国关于董事努力工作判断标准的立法缺陷 | 第29-30页 |
2.1.4 董事努力工作判断标准的法律完善建议 | 第30-31页 |
2.2 关于董事谨慎执业的判断标准 | 第31-36页 |
2.2.1 关于董事谨慎执业判断标准的争论 | 第31-33页 |
2.2.2 董事谨慎执业判断标准的衡量——基于法经济学的解释 | 第33-35页 |
2.2.3 董事谨慎执业判断标准的法律完善建议 | 第35-36页 |
2.3 董事决策勤勉的判断标准——商业判断规则 | 第36-40页 |
2.3.1 商业判断规则的内涵 | 第36-37页 |
2.3.2 商业判断规则的构成要素 | 第37-39页 |
2.3.3 我国引入商业判断规则的必要性 | 第39-40页 |
2.3.4 确立我国的商业判断规则 | 第40页 |
2.4 我国司法裁判采用的判断标准 | 第40-42页 |
2.4.1 我国董事勤勉义务司法裁判现状 | 第40-41页 |
2.4.2 我国董事勤勉义务司法判断标准完善建议 | 第41-42页 |
2.5 提升董事勤勉义务案件审判质量的建议 | 第42-43页 |
3 董事违反勤勉义务的责任认定 | 第43-49页 |
3.1 董事违反勤勉义务的归责原则 | 第43-45页 |
3.1.1 关于董事违反勤勉义务责任性质的争论 | 第43-44页 |
3.1.2 我国立法中的归责原则 | 第44页 |
3.1.3 我国司法裁判中的归责原则 | 第44-45页 |
3.1.4 董事违反勤勉义务归责原则法律完善建议 | 第45页 |
3.2 董事违反勤勉义务的举证责任分配 | 第45-49页 |
3.2.1 关于董事违反勤勉义务举证责任分配的争论 | 第46-47页 |
3.2.2 我国司法裁判中的举证责任分配 | 第47-48页 |
3.2.3 董事勤勉义务案件举证责任分配的完善建议 | 第48-49页 |
4 董事勤勉义务履行的保障机制 | 第49-53页 |
4.1 合理限制败诉董事的赔偿责任 | 第49-52页 |
4.1.1 败诉董事“全面赔偿原则”及其弊端 | 第49-50页 |
4.1.2 确立适宜的董事赔偿责任范围 | 第50-52页 |
4.2 胜诉董事诉讼费用补偿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附录 | 第60-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