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II 1型受体同源建模及其拮抗剂设计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7页 |
1.1 AT1受体结构与功能简介 | 第9-10页 |
1.2 非肽类AT1受体拮抗剂 | 第10-20页 |
1.2.1 药物发现 | 第10-12页 |
1.2.2 结构改造 | 第12-19页 |
1.2.3 QSAR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 同源建模技术 | 第20-24页 |
1.3.1 同源建模技术简介 | 第20-21页 |
1.3.2 同源建模技术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1.4 AT1受体同源建模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5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25-27页 |
2 AT1受体的同源建模研究 | 第27-48页 |
2.1 AT1受体的组合法建模 | 第27-33页 |
2.1.1 单模板常规模型构建 | 第27-31页 |
2.1.2 片断分割、选择与连接 | 第31-33页 |
2.1.3 模型优化与结果分析 | 第33页 |
2.2 AT1受体的含配体重建模 | 第33-38页 |
2.2.1 MOE重建模应用程序探索 | 第33-34页 |
2.2.2 含配体重建模研究 | 第34-37页 |
2.2.3 重建模前后比较及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2.3 AT1的受体-配体复合物建模 | 第38-46页 |
2.3.1 现有方法适用性的探究 | 第38-39页 |
2.3.2 方法改进——基于位点的预对接法 | 第39页 |
2.3.3 预对接法进行AT1受体复合物建模 | 第39-44页 |
2.3.4 预对接法与现有方法的比较 | 第44-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3 预对接法所得模型的可靠性研究 | 第48-53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48-49页 |
3.1.1 分子对接 | 第48页 |
3.1.2 虚拟筛选 | 第48-49页 |
3.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3.2.1 分子对接结果 | 第49-50页 |
3.2.2 虚拟筛选能力评价 | 第50-5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新型AT1受体拮抗剂分子设计 | 第53-62页 |
4.1 设计思路与方法 | 第53-58页 |
4.1.1 生物电子等排体替换 | 第53-55页 |
4.1.2 基于多片断搜索的局部修饰 | 第55-57页 |
4.1.3 基于虚拟筛选的药物发现与拼合 | 第57-58页 |
4.2 新型潜在AT1受体拮抗剂分子 | 第58-6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附录1 | 第71-76页 |
附录2 | 第76-78页 |
附录3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