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绪论 | 第10-14页 |
| 一、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二、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 三、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宋代武官品色与等级 | 第14-24页 |
| 第一节 武官品色 | 第14页 |
| 第二节 武阶官体系 | 第14-24页 |
| 一、武散官阶 | 第15-16页 |
| 二、武官阶 | 第16-24页 |
| 第二章 宋代武官俸禄的支给机构、手续及方法 | 第24-30页 |
| 第一节 支给机构 | 第24-25页 |
| 第二节 支给手续 | 第25-26页 |
| 第三节 支给方式 | 第26-30页 |
| 一、省陌支给 | 第26页 |
| 二、折变支给 | 第26-27页 |
| 三、提前支给、减半支给、停止支给等措施 | 第27-30页 |
| 第三章 宋代武官俸禄的支给 | 第30-52页 |
| 第一节 武官的本俸 | 第30-37页 |
| 一、本俸钱 | 第30-34页 |
| 二、禄粟 | 第34页 |
| 三、南宋武官俸禄 | 第34-37页 |
| 第二节 添给 | 第37-45页 |
| 一、添支钱 | 第37-38页 |
| 二、公用钱 | 第38-39页 |
| 三、给劵 | 第39-40页 |
| 四、餐钱 | 第40页 |
| 五、元随、傔人衣粮 | 第40-41页 |
| 六、郊赏赐 | 第41-45页 |
| 七、薪、蒿、炭、盐、纸等物的支给 | 第45页 |
| 第三节 宋代武官的抚恤 | 第45-47页 |
| 第四节 宋代武官致仕后的俸禄 | 第47-49页 |
| 第五节 宋代武官军赏制度 | 第49-52页 |
| 一、平时赏赐 | 第49-50页 |
| 二、战时赏赐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宋代武官俸禄制度的变迁及特点 | 第52-76页 |
| 第一节 中国古代武官的俸禄制度及演变轨迹 | 第52-54页 |
| 第二节 宋代武官俸禄制度的变迁 | 第54-59页 |
| 一、北宋前期以本官为主的四十一等禄制的确立 | 第54-55页 |
| 二、北宋后期元丰新禄制的确立 | 第55-57页 |
| 三、南宋时期以寄禄官为本俸、以职事官寄职钱为辅 | 第57-59页 |
| 第三节 宋代武官俸禄制度和唐前期武官俸禄制度的对比 | 第59-61页 |
| 一、唐前期武官俸禄的支给 | 第59-60页 |
| 二、宋代武官俸禄制度和唐前期武官俸禄制度之间的异同 | 第60-61页 |
| 第四节 宋代武官俸禄制度和唐后期及五代武官俸禄制度的对比 | 第61-64页 |
| 一、唐后期武官俸禄的支给 | 第61-62页 |
| 二、五代武官俸禄的支给 | 第62-63页 |
| 三、宋代武官俸禄制度和唐后期及五代武官俸禄制度之间的异同 | 第63-64页 |
| 第五节 宋代武官俸禄制度和金代武官俸禄制度的对比 | 第64-69页 |
| 一、金代武官俸禄的种类及支给 | 第64-68页 |
| 二、宋代武官俸禄制度和金代武官俸禄制度之间的异同 | 第68-69页 |
| 第六节 宋代武官俸禄制度和元代武官俸禄制度的对比 | 第69-74页 |
| 一、元代武官品级的制定 | 第69-70页 |
| 二、元代武官俸禄的支付形式 | 第70页 |
| 三、元代武官俸禄的支取 | 第70-73页 |
| 四、元代武官俸禄制度和宋代武官俸禄制度之间的异同 | 第73-74页 |
| 第七节 宋代武官俸禄的特点 | 第74-76页 |
| 结语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 一、古籍文献 | 第78-79页 |
| 二、今人论著 | 第79-81页 |
| 附图、表目录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