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导言 | 第12-14页 |
第1章 精神家园的内涵 | 第14-38页 |
1.1 精神家园问题研究状况 | 第14-24页 |
1.1.1 精神家园的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19页 |
1.1.2 精神家园的国内研究动态 | 第19-24页 |
1.2 当代中国精神家园的含义阐释 | 第24-38页 |
1.2.1 中国个体性精神家园 | 第24-31页 |
1.2.2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第31-35页 |
1.2.3 中国个体性精神家园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系 | 第35-38页 |
第2章 当代中国精神家园面临的问题 | 第38-57页 |
2.1 中国个体性精神家园的迷失 | 第39-48页 |
2.1.1 本体论视域中人的精神困惑 | 第39-41页 |
2.1.2 生存论视域中主体的物化困境 | 第41-43页 |
2.1.3 价值论视域中价值观的多元化 | 第43-46页 |
2.1.4 实践论视域中精神生产的非理性化 | 第46-48页 |
2.2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面临的挑战 | 第48-57页 |
2.2.1 人与自我的冲突 | 第50-51页 |
2.2.2 人与人的冲突 | 第51-53页 |
2.2.3 人与自然的冲突 | 第53-57页 |
第3章 孔孟思想的二重结构 | 第57-75页 |
3.1 “仁”的思想 | 第59-62页 |
3.1.1 个体性解读 | 第59-60页 |
3.1.2 群体性解读 | 第60-62页 |
3.2 “义”的思想 | 第62-65页 |
3.2.1 个体性解读 | 第62-64页 |
3.2.2 群体性解读 | 第64-65页 |
3.3 “礼”的思想 | 第65-69页 |
3.3.1 个体性解读 | 第65-67页 |
3.3.2 群体性解读 | 第67-69页 |
3.4 “命”的思想 | 第69-75页 |
3.4.1 个体性解读 | 第69-71页 |
3.4.2 群体性解读 | 第71-75页 |
第4章 孔孟思想对当代中国精神家园建构的意义 | 第75-95页 |
4.1 “仁”的思想对精神家园建构的意义 | 第76-80页 |
4.1.1 对中国个体性精神家园的建构 | 第76-77页 |
4.1.2 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 | 第77-80页 |
4.2 “义”的思想对精神家园建构的意义 | 第80-84页 |
4.2.1 对中国个体性精神家园的建构 | 第80-82页 |
4.2.2 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 | 第82-84页 |
4.3 “礼”的思想对精神家园建构的意义 | 第84-88页 |
4.3.1 对中国个体性精神家园的建构 | 第84-86页 |
4.3.2 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 | 第86-88页 |
4.4 “命”的思想对精神家园建构的意义 | 第88-95页 |
4.4.1 对中国个体性精神家园的建构 | 第88-90页 |
4.4.2 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 | 第90-95页 |
结束语 | 第95-9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7-104页 |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104-105页 |
后记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