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62页 |
1.1 有机硫种类以及其存在方式 | 第14-15页 |
1.2 汽油中的有机含硫化合物的危害和汽油含硫量的新标准 | 第15-17页 |
1.3 液体燃料中有机硫的脱除策略 | 第17-22页 |
1.3.1 加氢脱硫技术 | 第17-18页 |
1.3.2 其他脱硫方法的概况 | 第18-22页 |
1.4 氧化脱硫法的研究背景 | 第22-29页 |
1.4.1 氧化脱硫法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1.4.2 催化氧化脱硫法的催化剂类型 | 第24-29页 |
1.5 多级孔材料简介 | 第29-38页 |
1.5.1 多级孔催化材料的分类 | 第29-30页 |
1.5.2 多级孔分子筛的合成 | 第30-38页 |
1.6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62页 |
第2章 绿色表面活性剂辅助合成多级孔TS-1 及其氧化脱硫的催化活性研究 | 第62-87页 |
2.1 前言 | 第62-6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64-68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64-65页 |
2.2.2 多级孔TS-1 和传统TS-1 的合成方法 | 第65页 |
2.2.3 测试方法 | 第65-66页 |
2.2.4 催化氧化脱硫反应体系 | 第66-6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68-80页 |
2.3.1 多级孔TS-1 和传统TS-1 的表征手段与讨论 | 第68-73页 |
2.3.2 曲拉通-100辅助合成多级孔TS-1 形成机理 | 第73-74页 |
2.3.3 噻吩,二苯并噻吩氧化脱硫反应中的产物分析 | 第74-75页 |
2.3.4 多级孔TS-1 和微孔TS-1 在噻吩,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的氧化脱硫反应中催化活性和循环性能的探究 | 第75-8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第3章 非化学选择性的TOP-DOWN方法制备多级孔TS-1 及其催化氧化脱硫反应的性能研究 | 第87-108页 |
3.1 前言 | 第87-9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91-93页 |
3.2.1 实验试剂与测试仪器 | 第91页 |
3.2.2 原始微孔TS-1 的合成方法 | 第91页 |
3.2.3 top-down方法制备多级孔TS-1 | 第91-92页 |
3.2.4 测试方法 | 第92页 |
3.2.5 催化氧化脱硫反应体系 | 第92-9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93-103页 |
3.3.1 原始TS-1 和多级孔TS-1 的表征及结果讨论 | 第93-99页 |
3.3.2 原始TS-1 和多级孔TS-1 在二苯并噻吩氧化脱硫反应中的活性研究 | 第99-100页 |
3.3.3 多级孔TS-1 催化剂循环性测试和其反应后红外谱图和紫外图谱的表征 | 第100-10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8页 |
第4章 聚季铵盐做为介孔模板剂辅助合成多级孔TS-1 及其氧化脱硫的催化活性研究 | 第108-131页 |
4.1 前言 | 第108-11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12-114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112-113页 |
4.2.2 多级孔TS-1 的制备方法 | 第113页 |
4.2.3 传统TS-1 的合成方法 | 第113页 |
4.2.4 使用仪器及测试方法 | 第113-114页 |
4.2.5 催化氧化脱硫反应体系 | 第11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26页 |
4.3.1 所合样品的表征及结果讨论 | 第114-122页 |
4.3.2 PDADMAC在合成多级孔TS-1 过程中机理的探究 | 第122-124页 |
4.3.3 多级孔TS-1 和微孔TS-1 在二苯并噻吩氧化脱硫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研究 | 第124-125页 |
4.3.4 多级孔TS-1在二苯并噻吩氧化脱硫反应中的动力学循环测试 | 第125-12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1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1-1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4-136页 |
致谢 | 第136-138页 |
作者简历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