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英文摘要 | 第8-9页 |
中英文名词对照与缩写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1.方法 | 第13-16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2.1 一般资料 | 第13-14页 |
1.2.2 影像检查 | 第14页 |
1.2.3 数字眼底照相检查 | 第14-15页 |
1.2.4 生化指标检查 | 第15页 |
1.3 统计学分析 | 第15-16页 |
2.结果 | 第16-24页 |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 第16-18页 |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眼底观察指标比较 | 第18-20页 |
2.3 观察组内部亚组生化指标和颈动脉斑块情况比较 | 第20-21页 |
2.4 多因素分析(一) | 第21页 |
2.5 多因素分析(二) | 第21-22页 |
2.6 多因素分析(三) | 第22-23页 |
2.7 多因素分析(四) | 第23-24页 |
3.讨论 | 第24-33页 |
3.1 脑小血管病的基本印象及其在基层社区临床初级筛查的重要意义 | 第24-26页 |
3.2 脑小血管病及其主要危险因素的关系 | 第26-30页 |
3.2.1 血压 | 第26-27页 |
3.2.2 血糖 | 第27-28页 |
3.2.3 血脂四项 | 第28-29页 |
3.2.4 同型半胱氨酸 | 第29-30页 |
3.3 脑小血管病与眼底血管改变关系 | 第30-32页 |
3.4 脑小血管病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 第32-33页 |
4.研究的局限性 | 第33-34页 |
5.结论与展望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0页 |
综述 | 第4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个人简历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