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3-30页 |
一、选题缘起及选题意义 | 第14-18页 |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进路 | 第18-22页 |
三、相关概念 | 第22-30页 |
第一章“自我”与“他者”的角逐 | 第30-59页 |
第一节 吉本芭娜娜小说文本的“自我” | 第31-42页 |
一、日本文化传统的主体意识 | 第32-38页 |
二、对个体“自我”境遇的关注 | 第38-42页 |
第二节 吉本芭娜娜小说文本的“他者” | 第42-49页 |
一、“他者”文化影响下的日本文学创作 | 第42-45页 |
二、“他者”参与下的个体治愈过程 | 第45-49页 |
第三节 吉本芭娜娜小说文本里“自我”与“他者”的辩证关系 | 第49-59页 |
一、传统与现代合力重构“自我” | 第50-53页 |
二、“现代性”的主体价值观 | 第53-59页 |
第二章 女性话语的“自我”言说 | 第59-87页 |
第一节 艺术形象:吉本芭娜娜的女性意识 | 第60-71页 |
一、女性形象与女性意识 | 第60-66页 |
二、男性形象与女性意识 | 第66-71页 |
第二节 吉本芭娜娜女性意识下的叙事 | 第71-81页 |
一、女性思维的感性表达 | 第71-76页 |
二、女性话语文本的隐喻意象 | 第76-81页 |
第三节 吉本芭娜娜女性书写的当代意义 | 第81-87页 |
一、吉本芭娜娜女性书写的社会意义 | 第81-84页 |
二、吉本芭娜娜女性书写对女性批评的意义 | 第84-87页 |
第三章 后现代语境中的“自我”思考 | 第87-114页 |
第一节 都市“自我”的生存状态与心灵世界 | 第88-96页 |
一、“下北泽”的城市物语 | 第88-92页 |
二、都市“自我”的精神内涵 | 第92-96页 |
第二节 消费时代创作主体的“自我”定位 | 第96-105页 |
一、创作主体对小说商业价值的重视 | 第96-101页 |
二、创作主体对文学作品艺术审美的坚守 | 第101-105页 |
第三节“自我建构”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超现实主义风格 | 第105-114页 |
一、现实主义精神的“自我建构”内涵 | 第105-110页 |
二、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自我建构”之路 | 第110-114页 |
第四章 对吉本芭娜娜现代性主体意识的反思 | 第114-130页 |
第一节“现代自我”之“现代感觉”的失衡 | 第114-119页 |
第二节“现代自我”之知性与感性的失度 | 第119-125页 |
第三节“年轻”的现代叙述 | 第125-130页 |
结语 | 第130-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42-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