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2页 |
1.1 电化学发光简介 | 第11-15页 |
1.1.1 ECL的概念 | 第11页 |
1.1.2 ECL的机理 | 第11-13页 |
1.1.3 ECL发光体系 | 第13-14页 |
1.1.4 ECL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1.2 基于量子点的ECL简介 | 第15-18页 |
1.2.1 量子点ECL发光的模型 | 第15-16页 |
1.2.2 量子点ECL发展趋势 | 第16-18页 |
1.3 ECL传感器的分析与应用 | 第18-30页 |
1.3.1 H_2O_2、金属离子、五氯苯酚测定 | 第18-20页 |
1.3.2 ECL生物分子检测 | 第20-24页 |
1.3.3 ECL免疫分析检测 | 第24-27页 |
1.3.4 ECL的DNA分析检测 | 第27-28页 |
1.3.5 ECL传感器的发展与应用 | 第28-30页 |
1.4 本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基于碳纳米管-Nafion-双稳定剂包被CdSe QDs复合物电致化学发光及生物传感 | 第32-57页 |
2.1 引言 | 第32-3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4-36页 |
2.2.1 材料与试剂 | 第34页 |
2.2.2 表征 | 第34页 |
2.2.3 双稳定剂包被CdSe QDs的制备 | 第34-35页 |
2.2.4 基于CdSe QDs ECL传感器的构建 | 第35页 |
2.2.5 基于CdSe QDs ECL传感器的电化学表征 | 第35页 |
2.2.6 ALP的活性测定 | 第35-36页 |
2.2.7 实际血液样品中AA与ALP的测定 | 第36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36-56页 |
2.3.1 CdSe QDs以及复合物的光谱表征 | 第36-39页 |
2.3.2 ECL传感器的电化学表征 | 第39-41页 |
2.3.3 ECL传感器的ECL性能表征 | 第41-44页 |
2.3.4 Nafion与CNTs含量的影响 | 第44-48页 |
2.3.5 pH与共反应剂的影响 | 第48-49页 |
2.3.6 扫描速度的影响 | 第49-51页 |
2.3.7 ECL的生物传感策略 | 第51-54页 |
2.3.8 实际血液样品中AA与ALP的测定 | 第54-56页 |
2.4 结论 | 第56-57页 |
第三章 基于沸石咪唑类金属有机框架(ZIF-8)-双稳定剂包被CdSe QDs复合物的电致化学发光及生物传感 | 第57-74页 |
3.1 引言 | 第57-5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8-60页 |
3.2.1 材料与试剂 | 第58-59页 |
3.2.2 表征 | 第59页 |
3.2.3 双稳定剂包被CdSe QDs的制备 | 第59页 |
3.2.4 CdSe QDs-ZIF-8 复合物的制备 | 第59页 |
3.2.5 基于CdSe QDs-ZIF-8 的ECL传感器的构建 | 第59页 |
3.2.6 基于ECL传感器H2O2及O2?-测定 | 第59-60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60-73页 |
3.3.1 CdSe QDs以及复合物的表征 | 第60-63页 |
3.3.2 ECL传感器的电化学表征 | 第63-65页 |
3.3.3 ECL传感器的ECL性能表征 | 第65-67页 |
3.3.4 ECL传感器选择性验证 | 第67-68页 |
3.3.5 CdSe QDs-ZIF-8 复合物合成时间的影响 | 第68-71页 |
3.3.6 酶缓冲体系及缓冲用量的影响 | 第71页 |
3.3.7 PBS溶液环境中H2O2,O2?-含量的测定 | 第71-73页 |
3.4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