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气象灾害及其防御论文--旱灾论文

多水源供给模式下灌区旱灾诱发危机诊断与预警--以泾惠渠灌区为例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前言第16-28页
    1.1 研究背景及科学意义第16-18页
        1.1.1 国家需求第16-17页
        1.1.2 科学意义第17-18页
    1.2 研究进展及问题提出第18-23页
        1.2.1 国内外有关干旱与旱灾的研究进展第18-21页
        1.2.2 灌区抗旱研究进展第21-22页
        1.2.3 科学问题的提出第22-23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3-28页
        1.3.1 研究内容第23-25页
        1.3.2 技术路线第25-26页
        1.3.3 创新点与关键性技术第26-28页
第二章 泾惠渠灌区概况第28-44页
    2.1 自然地理条件第28-32页
    2.2 水文地质概况第32-36页
    2.3 气象水文条件第36-40页
    2.4 灌溉事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概况第40-41页
    2.5 旱情发展及应对第41-43页
        2.5.1 历史干旱灾害事件第41-42页
        2.5.2 抗旱应对存在问题第42-43页
    2.6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灌区供需结构分析与潜在危机分析第44-64页
    3.1 水资源供需现状分析第44-52页
        3.1.1 供水结构分析第44-47页
        3.1.2 用水结构分析第47-52页
        3.1.3 供需平衡分析第52页
    3.2 供水能力分析第52-54页
        3.2.1 供水水源工程第52-53页
        3.2.2 规划水源工程第53-54页
        3.2.3 水源调控能力分析第54页
    3.3 需水预测与潜在危机分析第54-63页
        3.3.1 水平年选取第54页
        3.3.2 需水预测第54-62页
        3.3.3 水资源潜在危机分析第62-63页
    3.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 研究区干旱规律及特征分析第64-77页
    4.1 历史干旱特征分析第64-66页
    4.2 气象干旱特征第66-71页
        4.2.1 降水丰枯变化分析第67-69页
        4.2.2 连多连少年发生概率第69-70页
        4.2.3 气象干旱强度分析第70-71页
    4.3 水文干旱特征第71-74页
        4.3.1 径流丰枯划分第71页
        4.3.2 径流丰枯变化分析第71-73页
        4.3.3 连多连少年发生概率第73-74页
    4.4 区域干燥指数第74-76页
        4.4.1 干燥指数计算第74-75页
        4.4.2 干燥指数的长程趋势性分析第75-76页
    4.5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五章 灌区旱灾危机诊断预警理论第77-95页
    5.1 干旱与旱灾第77-82页
        5.1.1 干旱的定义与表征第77-80页
        5.1.2 干旱指标及其适用范围第80-81页
        5.1.3 旱灾与干旱的联系与区别第81-82页
    5.2 灌区干旱与旱灾危机第82-85页
        5.2.1 灌区干旱致灾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第82-84页
        5.2.2 灌区旱灾危机的定义及内涵第84-85页
    5.3 旱灾危机诊断指标体系第85-89页
        5.3.1 指标筛选原则第85-86页
        5.3.2 指标筛选方法第86-88页
        5.3.3 面向灌区的旱灾危机诊断指标体系第88-89页
    5.4 旱灾危机预警机制第89-91页
        5.4.1 旱灾危机预警的意义第89页
        5.4.2 预警指标的设置第89-90页
        5.4.3 指标获取与警戒设置第90页
        5.4.4 灌区旱灾危机预警框架体系设计第90-91页
    5.5 灌区旱灾危机决策支持机制第91-95页
        5.5.1 基本信息决策支持第92-93页
        5.5.2 旱情决策支持第93页
        5.5.3 方案决策支持第93页
        5.5.4 灌区旱灾危机决策支持体系框架及滚动预警实现第93-95页
第六章 灌区旱灾危机诊断指标采集方法第95-111页
    6.1 土壤墒情指标采集第95-101页
        6.1.1 土壤墒情预测模型构建第95-96页
        6.1.2 模型数据准备第96-99页
        6.1.3 模型参数率定第99-101页
        6.1.4 指标获取第101页
    6.2 水库蓄水量指标采集第101-103页
        6.2.1 采集方法第101-102页
        6.2.2 指标获取第102-103页
    6.3 地下水均衡差指标采集第103-106页
        6.3.1 地下水均衡模型构建第103页
        6.3.2 模型分项计算第103-106页
        6.3.3 指标获取第106页
    6.4 综合预警指标计算第106-110页
        6.4.1 模糊综合法第107-110页
        6.4.2 DAI指标第110页
    6.5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第七章 基于多水源的灌区水资源调配模型第111-133页
    7.1 模型概述第111页
    7.2 SWAT水文模型第111-119页
        7.2.1 模型原理第111-112页
        7.2.2 模型影响因素第112-113页
        7.2.3 径流模拟流程第113-114页
        7.2.4 数据库创建第114-117页
        7.2.5 参数校准及验证结果第117-119页
    7.3 泾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模型第119-122页
    7.4 灌区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模型第122-129页
        7.4.1 多水源供给模式第122页
        7.4.2 水资源调配规则第122-123页
        7.4.3 模型建立第123-125页
        7.4.4 模型求解方法第125-129页
    7.5 模型耦合及功能实现第129-132页
        7.5.1 模型耦合第129页
        7.5.2 功能实现第129-132页
    7.6 本章小结第132-133页
第八章 实例分析与验证第133-156页
    8.1 灌区旱灾危机诊断指标警戒设置第133-136页
        8.1.1 旱灾危机诊断指标警戒阈值第133-134页
        8.1.2 旱灾危机警戒等级及灯号设置第134-135页
        8.1.3 预警灯号发布及准则第135-136页
    8.2 决策支持第136-138页
        8.2.1 模拟数据选择第136页
        8.2.2 模拟方案集第136-137页
        8.2.3 决策方案第137-138页
    8.3 实例计算结果第138-151页
        8.3.1 旱灾滚动预警结果及决策第138-147页
        8.3.2 预警结果与实际灯号对比第147-148页
        8.3.3 决策前后灯号对比第148-150页
        8.3.4 决策前后水库蓄水及地下水变化第150-151页
    8.4 与其他单因素指标结果的对比第151-155页
        8.4.1 降水量SPI指标第152-153页
        8.4.2 土壤墒情指标第153-155页
    8.5 本章小结第155-156页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第156-159页
    结论第156-158页
    展望第158-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6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66-168页
致谢第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疆伊犁地区早期铁器时代的封堆墓研究
下一篇:西安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探索--以大华纱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