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自然水体生物膜及其胞外聚合物对Cu2+的吸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水环境中的重金属第10页
        1.1.1 重金属概述第10页
        1.1.2 重金属铜及其危害第10页
    1.2 自然水体生物膜第10-12页
        1.2.1 自然水体生物膜形成过程及其受影响因素第10-11页
        1.2.2 自然水体生物膜的组成第11-12页
        1.2.3 自然水体生物膜对重金属的吸附机制第12页
        1.2.4 影响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重金属的因素第12页
    1.3 自然水体生物膜胞外聚合物(EPS)第12-14页
        1.3.1 EPS的组成第13页
        1.3.2 EPS的特性第13页
        1.3.3 EPS的提取方法第13页
        1.3.4 EPS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影响因素第13-14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第14-17页
        1.4.1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4.2 研究内容第15-17页
第二章 自然水体生物膜的培养第17-30页
    2.1 前言第17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17-22页
        2.2.1 用于培养生物膜的水体概况第17页
        2.2.2 生物膜的培养第17-18页
        2.2.3 生物膜主要生长指标第18-22页
    2.3 EPS提取方法选择及其优化第22-27页
        2.3.1 自然水体生物膜EPS提取方法筛选第22页
        2.3.2 分析与测试方法第22-23页
        2.3.3 5种方法的提取效果比较和分析第23-26页
        2.3.4 NaOH+Na Cl法中NaCl作用探究第26页
        2.3.5 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26-27页
    2.4 不同季节自然水体生物膜培养天数判定第27-29页
    2.5 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自然水体生物膜对Cu~(2+)的吸附研究第30-45页
    3.1 前言第30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0-32页
        3.2.1 不同季节河水水质特征第30页
        3.2.2 生物膜的培养第30页
        3.2.3 生物膜对Cu~(2+)的吸附实验第30-31页
        3.2.4 吸附动力学实验第31页
        3.2.5 扫描电镜(SEM)第31页
        3.2.6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第31-32页
        3.2.7 三维荧光光谱(EEM)第3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2-43页
        3.3.1 不同季节成熟生物膜主要化学组分含量第32-33页
        3.3.2 温度对生物膜吸附Cu~(2+)的影响第33页
        3.3.3 Cu~(2+)初始含量对生物膜吸附Cu~(2+)的影响第33-34页
        3.3.4 pH对生物膜吸附Cu~(2+)的影响第34-35页
        3.3.5 吸附时间对生物膜吸附Cu~(2+)的影响第35页
        3.3.6 重金属共存对生物膜吸附Cu~(2+)的影响第35-36页
        3.3.7 吸附动力学分析第36-37页
        3.3.8 吸附热力学分析第37-38页
        3.3.9 SEM分析第38-39页
        3.3.10 自然生物膜微生物形态结构的变化第39-42页
        3.3.11 EEM分析第42页
        3.3.12 生物膜主要组分对Cu~(2+)的富集第42-43页
    3.4 小结第43-45页
第四章 EPS对Cu~(2+)的吸附研究第45-57页
    4.1 前言第45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5-46页
        4.2.1 EPS的提取第45页
        4.2.2 EPS化学特征的测定第45页
        4.2.3 EPS对Cu~(2+)的吸附实验第45-46页
        4.2.4 FT-IR表征第46页
        4.2.5 扫描电镜-能谱(SEM-EDX)表征第4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6-55页
        4.3.1 EPS成分分析第46页
        4.3.2 Cu~(2+)初始含量对EPS吸附Cu~(2+)的影响第46-47页
        4.3.3 EPS投加比对EPS吸附Cu~(2+)的影响第47-48页
        4.3.4 pH对EPS吸附Cu~(2+)的影响第48页
        4.3.5 温度对EPS吸附Cu~(2+)的影响第48-49页
        4.3.6 吸附等温线分析第49-50页
        4.3.7 吸附动力学分析第50-52页
        4.3.9 FT-IR分析第52-53页
        4.3.10 SEM-EDX分析第53-54页
        4.3.11 解吸及解吸动力学分析第54-55页
    4.4 小结第55-57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57-58页
    主要结论第57页
    展望第57-58页
致谢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6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酸雨对不同生育期水稻叶片生长及叶绿体ATP合酶功能影响
下一篇:混合的模糊随机优化方法用于区域生态系统规划--以东营市为例